先讲一个段子。段子说的是,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去问禅师:“我买不起学区房怎么办?”禅师说:“清华北大毕业的都买不起学区房,那你买学区房干嘛?”
这听起来确实是一个悖论。不过,这个段子也偷换了概念,把一个不完全真实的事情说成事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找出一些反例是很容易的,但是凡事要仔细推敲具体的可能性。
以前的一篇文章介绍德国人的智慧是讲过,“生活是具体的”,虽然清华和北大很多毕业生在北京暂时买不起学区房,但是他们相比其他的人,买得起学区房的可能性还是要大得多的。不过从这个段子引出的话题,我表达三个观点。
首先,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平等存在,只能是相对的公平。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教育资源永远都不可能平均分配,都有相对好一些的,和欠缺一些的,而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不够分的。
今天普通 中学的师资水平和硬件条件,可能比20年前重点中学要好很多,但是依然有更好的学校,而大家都希望进入最好的学校。至于谁能进那些好学校,全世界通常只有三种方法,通过抽签、考试录取、分学区。
抽签的方法我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喜欢,但是在美国这确实是一种方法。抽签的结果会让这个社会失去活力。如果都是靠运气,谁还努力?那社会就没有发展,财富不会积累。考试是一种比较公平的方法,但是因为在中国有点变了味道,让学生们的压力太大,因此这些年有被取消的趋势。除此之外,分学区几乎就是唯一一种简单而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了。
有人问, 美国有没有学区房?其实学区房的概念恰恰起源于美国,而且美国好学区的房价和沙学区的房价差别比中国要厉害得多,很多时候隔着一条街,房价可以差几倍。在硅谷中心的帕罗阿图市(虽然叫做城市,但他只有两万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小镇),处于中值水平的独栋房,房价在300万美元以上,而和他只隔着一条马路的东帕罗阿图中位数,房价只有60-80万美元左右。
这两个区的差别有多大呢?一边住着阿里.佩奇、扎克伯格,以及很多斯坦福的教授过去,乔布斯也在那里,另一边是很多中低收入的墨西哥裔居民,包括不少非法移民。在美国,没有人觉得这种划分学区的方法有什么不好,因为大家习惯了。但是久而久之,学区好的地方聚集着比较体面、富有的一些家庭,不好的学区,整个条件都比较差,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很长时间几乎没有改变过。
在中国,可以预见,只要采取就近上学的政策,未来的房价受到学区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今天大城市的房价基本上是以离中心地区的距离来定,比如北京的房价,二环的比三环的贵,三环的比四环贵,四环的比五还贵 ,靠近CBD的比远离CBD的贵。但是今后会形成北京四中附近的最贵的格局。
当然,是否上了好中学,甚至好大雪,孩子将来就一定有出息,这可不一定。中国有句话,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对于上学也是如此。一个在好的学校最后几名也未必比一个一般学校的前几名好。对于十几岁甚至20岁出头的孩子来讲,自信心很重要,如果老是最后几名人一辈子的自信心,可能都难以培养起来,很多潜能得不到发挥。
因此,孩子上了重点学校,并不能保证将来就一定能成功。在美国,一个差学区的第一名,远比一个好学区中等的学生更容易被哈弗或者斯坦福录取。我在身边就经常看到这个现象,一些朋友的孩子,在读中小学的时候,申请最好的私立学校,被拒绝了,然后他们进了第二档的学校,由于竞争不是那么激烈,那些孩子后来很多上了常青藤盟校、MIT(麻省理工学院)或者斯坦福大学。而即便是最好的高中,也不能保证一大半的学生能进那些顶级的大学。
至于是否每一个家庭都需要省吃俭用买学区房,那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情。如果在北京多花几百万买学区房,可能有人会想,有这钱还不如干脆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呢。在美国,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车到山前必有路,很多时候我们不必庸人自扰。这是对学区房的第二个看法。
前面的段子都让我想起一个更值得讨论的话题,作为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给孩子的应该远不止是一个学区房,而应该有更多的东西。
在当下的中国,家长购买学区房,只反映出两件事儿,拥有一定的钱财,以及对教育非常重视。中式教育中国很多家庭都能够做得到,不需要上清华北大。今天每年能够进这两所顶级大学的高中生,加起来不过6000人左右。这些人用了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资源,需要为社会做的事情,应该不仅仅是谋生,而应该更多一些。
美国的名校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他们是共同的,就是要培养对社会有巨大正面影响力的行业领袖和精英,那些人应该领导未来的美国乃至未来的世界。如果一个人进了哈佛大学,最后只满足于找一个收入还不错的编程的工作,实在是浪费了一个宝贵的名额。
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能够进入清华和北大的人,需要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让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学校有责任,学生们自己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学校期间完成对自己的塑造,而不只是学到一门手艺。
父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当那些清华和北大的学生走出校门,开始工作,结婚生子之后,他们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从他们身上看到一种不断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样孩子会从他们身上学到其他课程所不能给予的高品质教育。如果从这两所大学走出来,只是获得了一份收入还不错的工作,为孩子找一个好学校,让孩子继续重复考试升学的老路,这就不仅是整个教育的悲哀了,还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悲哀,家长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