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资治通鉴》,阅读的主要内容涉及组织内如何论功行赏,如何用人以才相关的问题。
说得再直白一些,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或者高管,下属立了大功,如何奖励他?有哪些注意事项?
我们先来看看《资治通鉴》里是怎么写的:
癸亥晦,日有食之。诏百僚各上封事,其上书者不得言圣。太中大夫郑兴上疏曰:“夫国无善政,则谪见日月,要在因人之心,择人处位。今公卿大夫多举渔阳太守郭伋可大司空者,而不以时定,道路流言,咸曰‘朝廷欲用功臣’,功臣用则人位谬矣。
愿陛下屈己从众,以济群臣让善之功。顷年日食,每多在晦,先时而合,皆月行疾也。日君象而月臣象,君亢急则臣下促迫,故月行疾。今陛下高明而群臣惶促,宜留思柔克之政,垂意《洪范》之法。”帝躬勤政事,颇伤严急,故兴奏及之。
《资治通鉴》原文
对话的场景依然是君臣之间,这里的君是刘秀,臣是郑兴。对话的原因,还是很常见的问题,当时出现了所谓“非同寻常”的自然现象——日食。
那出现日食,为什么大臣就要上书呢?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共识,尤其是《资治通鉴》里默认的共识:自然现象异常,肯定是君主有问题。
我们再来认真看这段内容,概括起来就是:
一天发生日食了,刘秀下诏令文武百官呈上亲启密奏,命上书的人不得称圣。
这时候太中大夫郑兴上书开始解释为啥出现日食。他说:国家没有善政,就会出现日食月食。
那怎么才算善政?君主应该怎么做?
他就开始发表观点并进行阐述了。他说,关键在于体察人心,用人恰当。同时也对当时听到的声音进行了分析和汇报,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他说:如今很多公卿大夫都举荐渔阳太守郭伋可以做大司空,但陛下一直不肯决定,道路上传言,都说:‘朝廷要用功臣。’
如果说任用功臣,那就不能保障他的才干一定能胜任。希望陛下能屈己从众,以成就群臣举贤让善的功德。
近年日食大多发生在月底三十日,太阳和月亮提前重合,都是月亮运转得太快的缘故。
太阳象征君王,月亮象征臣子,君王性急,而臣下促迫,所以月亮运转就过快了。
如今陛下高明,所以臣下总是惶惶不安,事事紧促。希望陛下能慢下来,柔和下来,留意《尚书·洪范》的治国之法。”
当时刘秀躬勤政事,往往过于严格和急迫,所以郑兴上奏特别强调。出自《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贡献。一个公司的发展,也离不开每位成员的辛勤努力。
无论公司规模小中大,如果能够真正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优质服务,源源不断创造更大的价值。
因此,人才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作为管理者,也要懂得识人用人,论功行赏的时候,不要迷糊。要全面衡量岗位匹配度。
比如,一名销售人员,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或者努力,做成了一个大单,这个单子有多大呢?史无前例。
这时候该怎么奖励他?升职加薪?还是只加薪?或者只升职?
那作为管理者,就要结合公司的晋升机制(有的话,完善的话)全面衡量该销售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不能仅仅因为他成交了大单,就直接升为负责人吧。
如果销售的晋升通道有不同的级别,以他当前的综合能力可以升几级?
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他是否都符合?他业务能力突出,领导能力如何?他是否想去做管理呢?
这些看起来很小的问题,其实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全面衡量。
作为管理者,万万不能一高兴、一拍脑门子,就给人直接从基础岗升到最高岗或者管理岗,尤其那些晋升机制不是很完善的小组织、小单位。
分享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周末看的一部电影《小鞋子》。
这部电影是20多年前的伊朗电影,整个故事既心酸又治愈。
故事讲述伊朗一个贫困家庭的兄妹俩,因为没钱买鞋,两人换着穿一双鞋上学。在得知跑步比赛季军的奖品是一双鞋后,哥哥为了获得这双鞋,千辛万苦争取到了参赛的机会。
比赛结果他获得冠军,在众人的欢呼拥护、合影留念过程当中,小男孩始终没有抬头甚至哭了起来。
冠军虽好,但奖品不是鞋啊。他只是想要那双鞋,只想得第三名。
所以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公司还是组织,都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配置。
同时,作为领导者,要想更好地进行团队管理,也需要尽可能全面、深入了解团队成员的真实需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只有根据成员的特点安排合适岗位的工作,才能提升组织效率。
对于那些在工作中已经表现得很出色的成员,应该结合他们的真实需求与能力,进行适当奖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断发挥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