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芳芳6岁的时候,父母车祸双双世了,从此芳芳跟着城里的奶奶、大伯一家生活。
因为没有父母在身边,芳芳没少受大伯母的奚落和使唤。家里的家务活全被小小的她承担,吃饭也只能吃堂弟剩下的残羹剩饭,每一天都担心做错事被伯母骂,生活的小心翼翼。
上学的时候,没少被同学骂乡巴佬,骂孤儿,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总是欺负她,给她书包里放虫子,背上贴纸条。为此,芳芳哭了很多次。
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芳芳对着天花板想爸爸妈妈,流着泪默默地问他们:“为什么那么早离开她,让她在这个世界上孤苦无依?”
她也无数次问过疼她的奶奶这个问题,奶奶告诉她,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父母迟早会离开孩子,只是芳芳的父母离开的早一些,这是老天给芳芳的考验,让她早一点学会坚强。
慢慢地芳芳接受了父母早逝的事实,勇敢地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更加理解大伯母对待她这个外来之客的态度,更加珍惜奶奶给她全心全意的爱。
2.
一直以为大学同学凉生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大二那年我在班主任办公室的门外,意外听到凉生的父亲是个过失杀人犯,老师和他谈话,让他去监狱安抚一下他爸爸近期反常的情绪。
让我惊诧的是,向来性格温和的凉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激动,表情震怒的告诉老师:“我没有爸爸,我爸爸早就死了……”
为此,老师多次找凉生谈话劝说,怎么也劝不动。因为我是他的同桌,而且关系不错,老师就让我找机会和凉生谈谈。可是每次一聊到这个话题,凉生的情绪就很烦躁,直接告诉我,再和他谈这事就和我绝交。
一直到大二学期结束的时候,和凉生一起坐火车回家。凉生才说起他爸爸在监狱因病过世了,去世前两个月他去见了一面。两个人聊了很久,凉生从那个时候才知道他爸爸这些年在监狱表现很好,因为内心一直有忏悔,愧对因他死去的死者,一直郁郁寡欢,得了肝病也没注意调养身体,直至过世。
我纳闷的是凉生不同以往的态度。他告诉我是班主任张老师一次的谈话让他改变了态度。张老师讲述了自己父母是残疾人的事情给凉生,并告诉他,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完美的、顺遂的,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心。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面对。
就像张老师需要面对自己残疾父母的事实,他因此学会成熟、懂事、自尊自立,在孩童时代就做一个小男子汉,照顾好父母的生活起居,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任。
就像凉生需要接受父亲过失杀人入狱的现实,他因此学会承受同学的白眼、死者家属的痛恨,自己家庭的清贫。这一切让他的内心变得坚强,变得对社会和人生有别于其他同龄人的清醒认识。让他懂得父亲有父亲的宿命,那是他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生活,不因为父亲杀了人就说明他自己有恶人潜质,不因为怨恨父亲,就拒绝承认他们的血缘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面的的人生境遇,这样那样的缺憾需要我们接纳,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我们才对美好充满向往和追求。
3.
也许,生活原本就是带着缺憾的样子,你现在没看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生病的人期盼健康,健康的人想要变美,变美的人追逐财富,富裕的人渴求幸福,人们就是在为一个个生命缺角奔波,想着要填补它,使它完美呈现。
殊不知,“完美”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承认生命的不完美,正视生命中出现的一个个缺角,坦然面对它,从不同的角度完善它,使得它相对“完美”。
而这个相对“完美”就是你内心的一种感受,是因为理解、认可和接纳给了我们这样的体会。
所以,面对生命缺角,请学会接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