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现状都是不满意的,都想要改变,但却又都改变不了。这里面有客观条件的因素,但细微的改善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小的改变日积月累终将让自己有质的飞跃。但是为什么了看起来很容易改善的一些方面,我们就是做不到呢?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了‘不改变’决心”。怎么样,这种犀利的观点很震撼三观吧。这是《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所阐述的来自人本主义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
说实话,我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心里就说:“这简直是胡扯,我自己怎么想的我还不知道,我已经对现状烦透了,甚至有些孤僻抑郁了,我急切地在寻找一些方式进行改变”。但是看到书中哲人后面的分析,我默然了。是的,我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能够清晰自由驾驭自己的意志,甚至被潜意识支配了也没有认识到。
“我认为”终究不过是“我认为”,并不一定就是实际,而“我认为”与“实际”之所以有差距,还是在于自己的认知和思维不够。我们看看哲人是怎么分析的。
“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这样一直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情况以及会有怎么的结果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即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对付过去。但是一旦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就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未来难以预测,生活会充满不安,也会更加痛苦”。
归根到底,“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生活更加安心,更加轻松”。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哲人的分析很残忍,但很透彻,直击心底,让人意识到“原来我还有这样一层想法藏在心底啊”。这就是潜意识,由大脑的无意识区域支配。而这部分大脑的决定,只是为了让大脑觉得轻松舒服,并不会照顾“你的人生会怎么样”这样稍微长远一些的问题。
所以,为什么对工作不满意却不愿意换工作?根本原因就是目前的工作还能够让你活得好好的,你也能应付好目前的工作。如果换工作,找工作麻不麻烦,面试能不能过,新工作职责能不能胜任,新工作辛不辛苦等等一系列问题围绕在你脑中,而最后大脑做出的决定就是,还是维持现状比较好,起码没有什么风险。
想不想结婚,也有同样的逻辑在里面。
所以,哲人告诉我们,一定要有“勇气”,要有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的勇气。有了勇气,就能多去尝试,甚至明知道结果会失败,也要有尝试的勇气,因为只有去尝试,自己才能成长,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