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泱泱大国,文明之花常开不败,芬芳清远,辉映古今。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的理解也不同,汉朝时女子以纤瘦为美,所以能做掌上舞的赵飞燕才有机会沐浴皇恩;唐人以丰满为美,所以杨玉环才得以享受“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殊宠。然而环肥也好,燕瘦也罢,古代的女子无论贵为国母,还是糟糠之妻,却都懂得矜持内敛,明白含蓄才是女人修身养性的过程中的最美词汇。虽然杨玉环恃宠傲娇,敢和皇上顶嘴,动不动就要回娘家闹离婚,但这不过是因为她知道皇上喜欢她的小脾气才敢任性的,说白了就是两个人之间的甜蜜游戏。更多的时候,她懂得以美好的妆容,温柔的谈吐,婀娜的舞姿和美妙的音乐来取悦帝王,不必说“我爱你”,这样一番番抽丝剥茧的心意,传达出了女人含蓄的心声。
《本草纲目》里说:“相赠以芍药,相招以文无。”这一风俗道尽了古人在感情生活中的含蓄之美。芍药也叫“江漓”,谐音“将离”,两个人的缘份走到了尽头,哪怕是你伤害了我,我也不会说:“滚,这辈子我再也不想看你!”而是约你到无人处,把一朵芍药花放在你的手上,然后静静地离去。我不想说得太多,就让大自然的符号诠释我的心意。过去的一切恩怨情仇,就让它们如同这朵花一样在光阴里凋谢吧,忘记彼此的不好,只在手上和心上留下淡淡的清香。而文无,就是当归,其寓意不言自明。丈夫外出久不归还,妻子在家甚是想念,但是她不能像今天的某些女子那样打开微信,上来就一通抢白:“死哪去了,怎么还不回来?是不是外头有小三儿了?”她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月光下写一封简单的家书,在精心叠成方胜之前,在里边塞上一片薄薄的当归,她的想念,她的嗔怨,她的辗转,什么都不必说,那个时代的人,都懂。现在想来,这些带着草木清香的物件是多么含蓄和风雅,可以爱,可以不爱,都是安静的,没有伤害。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素纱蝉衣,长1.29米,重量仅为49克,可以塞进一个普通的火柴盒里。我们的科研人员用最先进的技术仿制了几件,最轻的是51克,可见汉代的纺织业是多么先进,技术是多么精湛。汉代女子喜欢在花团锦簇的裙袍外罩上一件素纱蝉衣,清灵素雅的白纱折中了大花大朵的艳丽,在隐约和透视中女子更多了几分温柔沉静之美。可以说古人的审美非常到位,非常有内涵。
西晋人苏伯玉入蜀做官,很久不曾回家看看,妻子在家中非常寂寞,又不好意思写信明说,苦思冥想之际就用巧妙的构思做了流传至今的《盘中诗》,一句“吏人妇,会夫稀”,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哀怨之情和抱怨之情,读来柔肠百转,爱意绵绵。
西汉才女卓文君为爱与穷小子司马相如私奔,曾经在临邛当垆卖酒,放弃荣华富贵。后来司马相如以一篇《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从此走上仕途,并且想要娶富贵小姐为妾。卓文君接到司马相如的绝情信,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用自己的深情与智慧做了几首情真意切的诗送给司马相如,其中的一句“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令司马相如大为感动,从此到终身,与卓文君不离不弃,相爱相亲。
而古时的送别,也是那么含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古时的亭,除了遮阳挡雨歇脚之外,更是送别践行的地方,践行的酒是在亭子里饮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之后,拱手相送,依依惜别,还要折柳相送表达心意。柳即是留,寓意着我对你难舍的留恋之情。这青青的柳枝,一路上摇曳着故乡的春色和友情的气息,这样的表达,是多么诗意和含蓄。
古人的含蓄是常态,不拘帝王将相,布衣平民,有章法,有秩序,有规则,是一代代文明的浸润和加持,是沉淀到骨子里的东西。就连贵为天子的君王,也懂得含蓄之道。大臣遭到贬谪流放,且收拾行囊,悄然离去便是了,天长水阔,若问可有归期?只看看君王赐给你的玉器便知。若是临别之时,君王赐给你一个玉环,那么便是在告诉你:“爱卿不必惊惶,不久之后寡人定会召你回来。”若是临别之时,君王赐给你一个玉玦(圆形有缺口的玉环),那么言外之意便是:“寡人对你已经心灰意冷,好自为之吧。”原来,玉环形状恰似满月,古人认为是团圆的象征;而玉玦象征残月,古人认为是诀别的象征。一国之君也能约束自己不用言辞伤害被贬谪的大臣,而是以赠送环玦来曲意表达,真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啊!
今天,在这样高度发达和开放的时代里,愿我们能时常向历史漫溯,采撷古人身上和心上那些美好的生命情愫,在那些朴素而又深情的举手投足之间,感知含蓄的力量,含蓄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