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10月22日这一天,从开始坚持每天晨跑2km的第132天,首次完成全程马拉松,刷新个人纪录。
给自己预定的目标是430,结果以341完赛,快了近1个小时,超出预期的结果背后,让我更欣慰的是对于突发情况的临时调整,这段时间的坚持、全流程策划与充分准备。
故事开端:
原计划起点已确定好,包括准备时间,6点30前得赶到。因本人住宝安福永,附近6点前没有相应车次,再加上转公交车与地铁的时间,到深圳湾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意味着从家里出发,最早到深圳湾也得七点多,做个热身,差不多8点了。但约定时间是7点开始,所以我提前一周与住在平山村对面小区的朋友取得联系,已经答应好借住一宿。
从上周四场地踩点,对于起点、时间安排,路线设计,上一周把策划方案花了几天时间已经做好,就等周六比赛了,本以为一切会很顺利;结果...赛事3天前,突然传来平山村有几粒阳性,不仅小区被封,连对面的小区也有隔离病例,大学城区域那几天沦陷;
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决定对线路,起点,赶紧重新调整,顺便在周四夜跑过程中,问了一圈有附近朋友周五晚上能让我借住一宿,后来安排在景田,过去地铁很方便,6点不到就开了;
起点:7点从红树林北六门开始;
6点20到深圳湾公园,刚下地铁,放眼望去,基本上都是晨跑的人,也就只有这个时间段,跑步的人是最多的。
来到坐椅旁,先再次确认一遍行程安排,顺便与朋友交待一些事项,再按照咕咚计划,热身8分钟,热身完后,手上拿着一瓶仅剩200ml的宝矿力,准备往起点方向慢跑出发,此时此刻,风吹得好舒服。
到达起点,瞄了一眼手表,显示心率已飙到150,一头雾水。刚开始还以为是受逆风跑的影响,或者手上拿着一瓶宝矿力的原因。但停留几分钟,也不见心率降低,这时候有点慌了。在过往训练,都是从140开始慢慢起步,要到150,一般都是至少10公里才会在150以上。比这更糟糕的是左肋骨莫名其妙有点胀痛,揉一会不见好转;要知道在前5公里,但凡出现肚左右两边有胀痛,后面基本上一跑就会痛,当次训练肯定大受影响,甚至跑不动。但已经决定好的事情,花时间来准备,不是来放弃的,无论中间发生什么情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就好,哪怕真的挑战失败,也要敢于尝试。
掐表到七点整,准时开跑,这时候的气温大概23度左右,还伴着微风,可以说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时候了。
第一段:深圳湾公园→沙河汇入深圳湾囗:5.5km
刚跑1公里,瞄了几眼手表数据,心率未有降低的趋势,但左边疼痛感却逐渐消失了;
不仅如此,另外一件幸运的事情,手拿一瓶仅剩200ml左右的宝矿力,手每摆臂一次,水瓶里面的水会震动一次,靠着每跑一步,感受水在瓶子里节奏性翻滚,这个不比运动耳机里音乐的节奏差,甚至效果更佳;这个在过往训练中,我也拿过,因从未意识到有这个好处,都是想着尽可能解放双手,把需要的东西都放腰包上,否则会影响心率与配速。这次心率没降但也没升,基本上保持在150-160间,而且呼吸,步伐都很平稳;靠着手持水瓶的帮助,顺利跑完前面沿海部分的5.5公里。
第二段:沙河汇入深圳湾口→平山一路汇入深圳湾口:13.5km
进入大沙河,道路相对要窄一些,也会有几条可选路,有的路通马路等车与红绿灯,有的路人人来人往,是不是还会有公园小车压路,甚至有时后方传来声音,还得是不是余光看一眼,看是否挡道了,尤其是从深圳湾进入大沙河段,相向的人会更多。所以应对策略就是当面临选择哪条道的时候,往前一眼望到底,选人少车少,中间也会临时越过草丛换道;
这边一上一下爬升明显比深圳湾偏多,上坡降速,下坡加速;这段路程的补给相对少一些,在一开始就准备好手中的水与腰包的水主要应对大沙河路段,差不多从8km后的每一公里,都会喝一小口水,润润喉咙,大概就几十毫升,直到尽头我才喝完剩下瓶子里的水;到设定的时间与位置,给自己第一次盐丸与能量胶的补给,这次能量胶补给与过往不同在于每次配水服用一小口。
但大沙河这段好处是阴凉处会比较多,也是整条路线中为数不多值得珍惜的林荫道;我在这段路找到平常跑步训练的节奏,通过调试好带有节奏的音乐与手中的水瓶来调整;跑着很舒服,心率也开始略有下降,差不多快到第二段的尽头前,心率能保持在150左右,偶尔还在150以内;
第三段:平山一路汇入沙河口→沙河汇入深圳湾口:21.5km
不知不觉,太阳的光芒开始洒向大地,温度逐渐升高,还好这段林荫与桥洞能防晒,绿道上跑步人群也逐渐散去;我的双手从平山一路汇入处开始正式解放,步频逐渐开始提速,心率也随之起来,维持在155-160;
此段补给,完全靠自身腰包携带的水杯,每1公里左右补给一次,每次一小口;能量胶的补给过50min服用第二次,盐丸则是在进入深圳湾的入口再服用,这些都是事先规划好的。
第四段:沙河汇入深圳湾口→半岛城邦:29km
再次进入深圳湾,眼前一片开阔地,温度大概27度左右,快接近一天中最高气温,风也比开始小了很多,这时候深圳湾路人的更多都是打着伞,戴着墨镜;
不过,整条线路中补给最多的也是这一段,从汇入口往西走,每隔两公里,就会有直饮水,自动贩卖机,取水方便,进入半岛城邦周边海滨道,补给每几百米就有一处;除此之外,每隔2km都会有卫生间,完全不用担心中途上厕所的问题;
这段有整个路段,唯一需要扫码的地方,就是进入半岛城邦附近路段。在准备工作上,多带几张纸巾,防止到时候因汗打不开屏幕,节约更多时间;
第五段:半岛城邦→沙河汇入深圳湾口:36.5km
跑到深圳湾往蛇口方向的尽头,再往后就是一条通向深圳湾终点的道路,这时候的深圳湾沿途路上,基本上是没有遮阴的,能看到的只有旅客,摄影师,骑行爱好者;
给自己呐喊一声加油;开始返程了,这段心率开始慢慢上升,但还能是维持在165-170,温度也快到今日的最高峰,27-29度;
第六段:沙河汇入深圳湾口→深圳湾公园:42+0.195km
回到熟悉的跑道,最后的5km的冲刺阶段,这时候的心率基本上都在170以上,只升不降,胸开始感到有些闷,想吐,大小腿感到些酸痛。但幸运的是并未出现明显马拉松“撞墙”现象,这与过往几次25公里以上,2次30公里以上的LSD训练有关;
在最后的4公里,也是全程最热的时间段,基本上无遮阴,当时气温29度左右,也是最艰难的时候,路上行人都被这天气的热度给吓跑了。后来回忆起这段时间辛勤训练,还有朋友们与家人们的大力支持,还有自己一定能完成的信念,一直在内心给自己加油,咬咬牙,坚持,坚持,再坚持一下;哪怕没人陪跑,自己定下的目标,也要一步步做好。
到了最后的2公里,心率已上升到了180,腿部已抬不起力气,但步子能勉强保持节奏,这时候我,只是不断看着自己的手表上的距离表跳动,离42km,还差1km,还差900m,800m,...,200m,100m,手表响了,42公里了;
还有最后200m冲刺,...,做到了!
回忆过往训练:
我为什么会坚持跑步,这件事要从六月份说起。当时也是通过阅读一些高效做事的书籍,比如《早起的奇迹》、《刻意练习》、《状态的科学》等;也通过短视频了解很多社会精英的习惯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会经常锻炼身体,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状态处理工作,我身边有一位朋友,一直有保持运动习惯,当时因疫情被隔离在酒店,对着墙折返跑2km,每天都有坚持锻炼身体,很自律。跑步本身就是相对性价比很高的一件事,不受场地约束,不受人数限制,不占用时间,只要你想跑,哪里都是跑道,而且这样能让大脑更清醒,思路更清晰,内心会更自信,所以我决定开始尝试,从未想到能坚持到今天。
选择挑战马拉松,因为之前有完成过几次半马,大约时间都在152,153,最佳成绩;也5小时完成过一次40公里的山海毅行,所以今年目标是打算挑战全程马拉松。刚好在我生日当天8月24日的零点,决定拿出一张纸一支笔写下挑战的目标,完成时间在11月1日前;至于完成的时间,我当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咨询了几位跑圈大佬,他们根据我跑半马的情况,与准备的时间,给出的完成时间是保底500,冲击430;这个目标,可能平常练习发现好像能超过此成绩,能接近400,但毕竟不是全程,一切都是未知,所以定下来的目标直到赛事结束从未变过。
在确定10月底完成的计划后,紧接着就是每周计划性的训练。在此之前,请教过跑圈的大佬的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案,后来以他们给的方案,结合咕咚app上面的训练方案融合成自己适用的一套规律性训练计划,于是从那一天开始,每周都会照做;除了国庆节那几天每日2km保持状态以外,其他时候都会按照计划操作。在整个过程中,也发现自己的一些问题,并会记录下来及时做调整,所以这段时间的刻意训练能明显感到自己在心率保持,步频控制,配速控制有显著提升。
在后来的几次半马测试中,均跑进150;但毕竟是全马,从距离上看,是2个半马,但是实际上,难度可不止一倍,有很高的体能门槛,核心与腿部肌肉,也有很高的要求。据了解,从未跑过全马,必须要经历至少两次30公里LSD训练,能坚持跑完,才有可能完成得了全马。将这些经验,转化成计划,有规律去执行,或许可以办得到。一周除了燃脂跑,有氧配速跑,空闲时间还会做腿部与核心训练,就这样坚持到了赛事的前一天。
补充资料:
1、线上赛:没有规定的跑道,没有确定的时间,也没有确定的补给点,全流程方案需要自己设计;如果没有现成的线路供参考,设计线下马拉松赛道是需要花费大量功夫;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跑道,围着400m操场跑105圈,甚至分几次累加完成也算数。
(1)赛道选择:当时选择深圳湾公园与大沙河路段相结合,这条路线在深圳为数不多的生态长廊路线,适合散步,晨跑,旁边有海,视野开阔,本身海滨道路也长;在这里也曾经举办过几次马拉松活动,是一条成熟的跑道,长度有设计的空间;从半岛城邦到红树林入口约13公里,爬升较少;大沙河路段从平山一路到深圳湾汇入口约8km,有几十米的爬升;算上往返,起终点设为同一个点,就有一个全马的长度;
(2)补给点:对于全程马拉松,补给相当重要,据了解,实际线下赛事一般是每隔1km~3公里,会有补给点。当时确定深圳湾,在赛前一周周四下午,抽空去踩点整条深圳湾海滨道,目前能正常通行的部分,从半岛城邦到红树林入口约13公里,设置补给点,我的习惯是从起点到补给点距离来测算;当时使用手表,测算是从大沙河与深圳湾交汇处作为一个相对起点,往半岛城邦方向,每途径一个补给点,顺便标记位置,走完一遍后,再通过预定起点推算,统一加上起点到汇入口的距离,反向再加上前一段距离,就能得到比较完整的补给点距离表;就一遍踩点,主要标记位置有直饮水,自动售卖机,卫生间,扫码点,这些位置的具体离起点距离;标记点,根据平常训练的习惯取舍;
(3)风力影响:场地选择在海边,还要考虑到可能受到海风影响,专业解释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造成的。一般在湖边,绿道经常跑步的人,来到海边按同样节奏跑,可能会有明显的反应,海风大的时候,顺风还好,如果逆风,不仅会影响配速还会影响心率;
收获:
1、从未尝试过的全马到挑战成功,得到了超出预期的结果,这一切归咎于两个月科学的训练方式。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大胆设定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将小目标转化成可执行方案一步一步做到位,故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2、选择线上赛,与其可以选旁边5点左右熟悉的湖边,我更愿意选择陌生环境,按照马拉松比赛时间,模拟马拉松实际的比赛情况来设计,很多情况都是未知的;再到突发情况的临时调整,因为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反映真实情况;
3、在马拉松过程中,抛开成绩,让我真正懂得什么叫延迟满足。从出发前,可以是被一种东西所牵引着,从深圳湾的东边往西边望去,远处的高楼大厦与一些地标性建筑,好像近在眼前,但在实际过程中要到达彼岸,是要经过漫长的路程,中途很枯燥,甚至很闷热,所能做的只有专注眼前的每一步,迈完左脚,再迈右脚,保持呼吸频率。在这种时候,如果坚持延迟满足,坚持长期主义,就会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坚持下去;其实放眼到生活中,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大部分时候是平淡枯燥的,真正的高光时刻,只有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那几秒而已。但这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跑步还会一直坚持下去,敢于尝试,不忘初心。
致谢:
在此感谢一路上的朋友与家人的大力支持,有初心还不够,更重要是有你们的鼓励,我才能坚持下来。印象最深刻的几位朋友,周五晚上谦谦君的帮助,让我舒服的借住一宿;深圳湾贝爷给我制定马拉松最开始的系统方案;林总提前告诉我什么是马拉松“撞墙”,使得我早有准备预防;梁师妹对大沙河了解,在封控期间告诉这段路的具体信息;廖队给我推荐给力的能量胶与盐丸;还有有趣的深圳湾跑步群,百万群主的优秀的小伙伴互相督促,满满的正能量,不断激励我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