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4.12.6,上午9.31,准备记录一下上周结束的一盏灯研究过程。
一、意外的开启
2024年9月下旬,我恰巧去某学校磨课,与coco老师聊起我正在学校做的项目“一盏灯”,我正在做一个问题提出的内容,她听了我的介绍感觉挺有兴趣,还推荐了我一本书“你的灯还亮着吗?”推荐我看看,她推荐说这本书是聚焦解决问题的一本是,里面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等都会给我们很多启发。在磨课后,她也向教研员推荐我的这个项目作为新一学年的区域共建共享项目之一,于是我的这个项目主题就意外成为了区域项目,并得到了专家的持续支持。
2023年11月8日下午,在前期确定了承接这个项目后,我们第一次相聚在会议室,做了一场项目启动会,预示着接下来一年,我们将围绕“一盏灯”深入研讨。
二、难以选择的团队组成
作为把项目带进学校的我,自然而然成了项目负责人,但是项目组都有哪些人参加,在刚开始我与领导有分歧,因为有前期传媒课程的基础,我大概了解过程中需要做的事,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对于学校里的其他老师基本是零基础,来做这个项目难度很大,所以我一开始基本是不想带人一起做,但是领导觉得,既然要做就要大家一起做,就算是没参与多少也要有人,各年龄段、各学科背景都要有人,这才能算是一个项目组。于是我按照领导的要求,去找了各学科的老师,有些不愿意我也就算了,还特地考虑到班主任、任课教师、有一些经验的任课教师等不同的维度,组成了这个项目组。
但对我来说,我其实有非常大的困难,其一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带着这些老师一起做,其二是我自己也没这么多精力做这个事(因为那个阶段我还在参加教学比赛,还有17节课),其三是那段时间我身体不佳,各种毛病,发烧不断,其四是,这个项目本身是探索阶段,我自己也不清楚这张项目地图往哪里画,因此有许多无从下手。
三、困难重重的研讨之路
1. 项目组老师的分工是什么
2. 项目地图怎么画
3. 如何推进
(以下内容为2025.1.10撰写,从11月结束后,自己很不想动笔写东西,也不想产出,但脑子里其实一直在思考和想,所以导致自己脑子里浆糊很多,可能是之前用力过猛,写了太多的缘故吧。)
虽然以前参与过另一个项目,但是曾经只是参与者和出谋划策的人,不负责项目,但这一次,我是负责人,感受自然完全不一样,不知道这个项目的地图怎么画,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推进这个项目,项目组的其他人也不知道如何去调动。还好一开始有coco老师在旁边指导我,提出项目组成员对项目的疏离感,由此开始我们的项目组培训活动,也可以说是团建阶段,从老师们不熟悉的设计思维开始,做了一次工作坊,并安排了一个输出交流活动“项目化”的个人理解,从而建立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完成了2次培训后,我们才正式开始项目推进,由于我正好在带学生继续开展项目,因此我和学生一起发现并提出了一些校园中存在的灯光问题,学生以情境故事的方式描述问题,我就把这些问题拿到项目组里进行交流,在COCO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项目的情境,也明确了要以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为切入点,形成子项目活动。
但由于项目组老师们其实没有做过实地考察,因此我们用了一次活动的时间,走访了学校各个场所,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原到现场又确认了一次,并根据问题的重复性、挑战性、德育性等方面,对13个问题进行了筛选,留下了大概8-9个问题。到这个阶段为止,其实我们的项目已经有一定的雏形了,于是我们就分头完成GRASPS表的设计,针对各问题设计活动目标和成果标准,以此来确定各问题是否是合适的。
经过一轮的撰写后,我们又筛选了一轮问题,并最终确定了7个问题,作为接下来继续落地的子项目。
为了能让项目组老师对该子项目又更清晰的认识,在寒假里,我还要求老师们围绕自己的项目开展了教案的设计和教学课件的制作,如果涉及到教学资源,也一并补充在教学资源中。在这个阶段,其实课程的项目地图没有完全确定并清晰能够,但是我又希望老师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项目,因此做了一轮不太成功的设计,算是走了一段弯路。
在新学期上来,我们又邀请教研员来看了项目的框架,并确定了项目的整体结构和课时,这才算是把课程框架大致定下来了。
但是细化内容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包括知识链如何串、能力线索是什么、课程背后的高阶思维指向什么,这些都是在一次次反复填表的过程中一点点摸索和确定的,在确定的过程中,原本的子项目数量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和调整,最终在试教阶段才算又一次确定。
到了暑假前,我们的项目框架和内容差不多都确定好了,但正好遇到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我又想把人工智能融入进课程中,这使得原本的教学环节又一次发生变化,甚至影响了最后一个大项目的整体设计。除此之外,我个人对工程思维的理解也并不到位,只看到了好多新名词却不理解其内涵,于是我又索罗了一本国外的工程素养目标的书,进行了学习,找到了其中关于大概念的一些解读,与我们的课程有很大的关联,于是我又再次在原有的课程不变的前提下,再次调整了活动的侧重点,以便更好地融入科学学科的大概念和核心素养。由此我们的课程在几经调整后,终于算是确定了。
但11月专家论证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本的课程并非一个项目而是多个项目的组合,如何处理不同项目与大主题的关系,框架如何设计。此外专家还提出,这里的子项目可以再单独拿出来做跨学科项目。这么一说,再结合区专家的意见,后来我又将工程思维的名次描述改为了综实的描述,更靠近综实的话语体系。
四、未来改进方向
虽然说到区级展示为止,这个项目已经大致完成了,但在细节上还有许多不足,如何将一个主题下的多个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描述,从而做到逻辑自恰。在上次项目化培训后,夏博提到了一个“微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非常值得深究一下,说不定可以自恰到我的这个项目框架中。
五、项目成员的分工与反馈
其实说实话,在这个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很好地处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参与性和反馈,更多的是以参加每次活动、完成每次的任务为观察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其实非常片面且带着功利性,促使老师们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小时,最终变为完成任务就行了。
因此我也在反思,过程中还能如何调动成员的参与和积极性,如何能更好地然成员们来了有收获,甚至是对自己的教学有反哺,这个目前我还没想好,我也准备与成员们进行交流,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