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原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简单翻译下:易经以天地为准,所以能包含天地之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就知道了明明暗暗的原因;追寻原始,反求终点,就知道了生死存亡的规则;精气成物,终为魂魄,就知道了神神鬼鬼的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简单翻译下:所以与天地靠近,就不会违逆;周知万物而道济天下,就不会过失。坚持广行而不流泛,乐天知命,就不会有忧虑。安于境遇而敦于仁义,就能博爱天下。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简单翻译下:化育天地而不偏差,曲尽万物而不遗漏,贯通昼夜而无所不知,能如此,则神奇的奥妙也就不会局限于一方,易经的力量也就不会局限于一体了。
【心得体会】
“易与天地准”,开篇就道出了易之道的广大,易之道与天地之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一切的学问道理无出其右,所有的现象法则都在其中。
数千年前的圣贤们,观察天象的运转与大地山川的条理,不仅能把清晰明朗的可感触道德事物看清楚,而且对于神秘幽微的无形的道理也做了探求。顺着生命的河流去寻找源头,依循易理便能够了知死生,精气随着生命消散,魂归高天,魄降地府,鬼神也不过是阴阳能量的聚散而已。
这些虽然只是古人用臆想解释的生命哲学,但是开启了人们对原始哲学的关注和研究。并且把天地之道与人之道结合起来,倡导用易经的阴阳法则,向天、地之道学习,明白万物之理,一通百通!
当然这些理论也是要学以致用的,要深刻体会天地的变化都在易道的范围当中,万物皆被成就而没有遗漏。昼夜交迭,阴阳莫测,神是没有具体方位与形象的,易道的不断变化,同样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从这些可以看出,易经造就了一个事事皆知、物物包容、处处神奇却又绝不僵化的宏大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对具体行为的要求“不违”、“不过”、“不流”、“不忧”,造就了健全的人格!
所以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下了结论“此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如此”,就是说易经是圣人的设计,更是君子的入圣之道!
喜欢易经的朋友,可以关注易经连载专题,共同探讨易经的奥妙之出。同时欢迎来到简书的新老朋友,通过这个蓝色链接成为会员,一起读书、分享、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