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将莫高窟剥离之后再来谈敦煌,没啥意思了,所以就放在河西走廊里一起说了吧!
关于“河西走廊”,旅行途中观看的10集记录片《河西走廊》给了我很大启发,这里说几点印象深刻的,也算是观后感吧(还好,网上能找到记录片的解说词,否则那么多人名、事件、地名只有通过再看一遍视频才能理清)。
今天,我们习惯了祖国疆域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雄鸡图,可是它的壮大恰如此刻浑浊的黄河一般,人们已经快要遗忘了黄河也曾清澈过。自华夏民族诞生以来的河西走廊啊,纵有祁连山雪水的滋润,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也还是有一种被漫漫黄沙掩盖、埋葬的感觉。一踏上这片土地,那些熟悉的人名、事件、地名就蓦地涌上心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武帝 首位对河西走廊生出野心的帝王。儿时观看的电视剧《大汉天子》系列,专门述说汉武帝儿女情长、戎马倥偬的一生。犹记得第一部初登场时的刘彻,有一大群好友相伴,李陵、张汤、灌夫、郭舍人等等,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他们与窦太后斗智斗勇,摩拳擦掌,时刻准备着大展宏图、开创伟业!年轻气盛的刘彻确实这样子去做了。
张骞 想到莫高窟不是横空出世,而是由无数匠人一点一点开凿、绘制而成,就不难理解为何司马迁会将这一壮举定义为“凿空”了。漫漫西图,从长安到今天的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地方,风云际会、版图变迁,史册上只留下三言两语的片段,当年的真相到底如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唯有触摸到遍布张骞足迹的地图区域,才能感受到他本人真实的存在。
张骞的得意与失意都融合在西行途中了,在《琅琊榜》中年轻的言侯曾经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手持王杖栉节,绢衣素冠,只身一人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在敌营王帐内舌战群臣,心尖如山,舌利如刀”,想到西行的张骞,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个片段。
霍去病 但凡知道西汉一点历史的,都会有这样一个念头,“若是霍去病足够长寿,汉武帝、西汉乃至中国、世界的历史会不会被改写啊?”是啊,年轻的霍去病,19岁时已经在与匈奴的交战中大获全胜三次,名镇河西;21岁时封狼居胥……按照这个时间梯度,有霍去病在的地方就有西汉的旗帜,想必到西西伯利亚也不是问题吧。可是天妒英才,年仅23岁的他就逝世了,带着他的祁连山脉,带着汉武帝的雄心壮志。
郭瑀、刘昞 两位作为在魏晋分裂之后、社会动荡不堪、扎根于河西的儒家学者,向后人诠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最高理想。原来西北的文化大地从来都没有贫瘠,只是区域性的分歧让我们出现了认知上的错觉。
两位大师的学术传播伴随着“凉国”的兴盛与衰落,至此凉国在我心中的印象才真正清晰起来,毕竟之前我的脑海里只有不知打哪看来的那一句“与君共枕西凉月”。
裴矩 隋炀帝的是非还需再梳理一遍么?可能你只知他的京杭大运河,殊不知他亲临的张掖大盛会已是世博会的前身?
裴矩受命几番出使张掖,游走于河西,后来创作《西域图记》,其中就指出了东西沟通的三条重要通道,这恰恰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西段。可惜这些图文后来在纷乱的战争中流离失散,虽说后人能够而且已经将路线还原出来,但想到老人穷尽一身的事业就这么付之一炬,不得不感叹历史的残酷啊!
林则徐、左宗棠 晚清的荒唐带来的屈辱数不胜数,沿海的侵犯让国人无暇西顾。索性在这个时代还有被贬至此的林则徐,那个为国为民而虎门硝烟,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替罪羔羊,在流放途中察觉到了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和潜在威胁。
更庆幸的是这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慧眼识珠,发现了“左宗棠”这位“绝世奇才”。两位一生仅有一次会面,但左宗棠继承了林则徐的遗愿,在西北岌岌可危之时极力主张收复新疆,并身体力行,68岁的时候仍带着棺材出兵嘉峪关,今天一排排“左公柳”依在向人们诉说着这段往事。
鄂本笃(葡萄牙人) 这已经是明朝的时候了,之所以提这个人是他的遗憾让我念念不忘。利玛窦由海路到达中国,鄂本笃肩负着探索一条从陆路前往中国的道路的使命。
可明朝闭关锁国,不再像昔日汉唐那样开放包容,于是鄂本笃被困在了河西,被困的还有他的理想。待到最后联系上利玛窦时,鄂本笃已经病入膏肓,十多天后就与世长辞,将这份遗憾永远地留在了河西,留在了大明朝,留在了中国。
李希霍芬 不细究这段历史,我们不会知道原来“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是外国人赋予的,“丝绸”二字将这条路的前世完美地概括了出来。
行走在西北的日子里,我特别喜欢黄沙漫漫的感觉。我知道穿越千年的历史长河,这里曾经有过战火纷飞、激烈厮杀,有无数先行者和边关将士前仆后继;这里有过驼铃阵阵、商旅无数,有各国商人在此互通有无;这里有过黄沙漫天、白骨累累……这里辉煌过,这里也落寞过。只是风吹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留任何痕迹,唯有满地的黄沙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