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学情为基,有的放矢。
老师以学案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开启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关注学生获得,而非老师一厢情愿的给予。这就体现了一个选择——学生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要教的是,通过老师的导,可以让学生蹦一蹦能够得着的东西。
2.以目标导航,扎实有效。
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体会探究语言美,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坚定民族自信自豪,是情感目标。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3.以例子为梯,科学有料。
探究语言美,老师以自己故意丢掉字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去比较,从而体会言语的准确严谨性。继而,去文中找类似的其它例子。这就符合“增、删、换”的路径,在比较鉴别中体会探究。
4.以引用拓展,丰富底蕴。
一些事实资料的引用,增加了可信度,符合说明文的特点,亦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光辉成就。厚重感油然而生。
5.以学生为重,体现自主。
无论是学生根据文字画简图,讲解结构巧的作用,还是后来的学生主动去补充介绍,亦或者是学生努力去发现去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都让我们看到了“信任,让学生闪光”的奇效。
总之,此设计是紧扣单元要求,聚焦说明文的特征和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进行教学。思路清,板块明。
如果再说点不同意见,我觉得开篇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导入,有点牵强。结尾的“拓展”有些尾巴太长,又是《桥梁远景图》,又是“港珠澳大桥”,又是“我是桥梁设计师”的规划……距离教学目标有些远,有些重了。臃肿的课堂,毕竟不是我们追寻的目标。无限拓展,确实有些画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