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地区的年俗丰富多样,大概有客家主要迁居地(之一)的因素,多样的年俗从根源上传承下来,不仅年味十足,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此我很感兴趣。
元宵一过,年基本落下帷幕,又迎来新的一年。在此,把惠州地区部分年俗活动,做一个了解小览,其中以最感兴趣且相距较近的地方年俗为主,待以后有机会去现场,感受这浓浓的年味,欣赏趣味横生的年俗活动。
大年初八,横河花园村“买灯”
横河大鼓的历史已有500余年,起源于惠州博罗县横河镇花园村,最初是用来威慑猛兽和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横河大鼓作为传统音乐项目被列入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横河大鼓在横河买灯民俗中充当起重要的角色。
正月初八,是横河镇买灯的日子,该民俗已传承有数百年。灯的谐音为“丁”,买灯的含义为添丁,是为新生男丁举行的上灯活动。
当日上午早八时许,花园村徐姓村民在半山坡的“少山徐公祠”集结出发。因离横河镇上有8公里,为节省时间,乘大货车前往圩镇。
九时许,花园村三个小组在离圩镇几百米处的一棵大树地点集结,然后分头去镇上买灯。
买灯队伍到了镇上,敲锣打鼓,或请来醒狮、麒麟队,走街串巷,到镇上每一户“徐”姓宗亲门户报喜。同姓兄弟以鞭炮、糖果点心迎接,共庆添丁之喜。一趟走下来需五六个小时,一直延续到下午三时才结束。
报喜后,买灯开始。
买灯队伍前往镇农贸市场边上的店家请灯(应是事先预订好)。请的灯主要是灯牌(公灯的一种),另还有小宫灯。灯牌上画有各式吉祥如意图案,配以美好寓意的甘蔗、桔子、葱蒜等物。随后,“添丁公”两人一组抬着灯牌随请灯队伍一道,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乘车返回花园村。
在花园村村口,村中长老早已守候多时,准备好鞭炮燃放一齐迎接。在族长的带领下,花牌依次通过村门,进入各房的祠堂,而“徐”字大鼓也随着最后一个花牌进入“少山徐公祠”。在锣鼓和爆竹声中,一个个花牌升起,高挂在祠堂梁上。至傍晚时分,上灯仪式完成。
为表示答谢,“添丁公”在上灯仪式完成后,设宴招待众乡亲,同享“添丁”之喜。
正月十二,仲恺中洞村“抬龙轿”
每年正月十二,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中洞村在钟氏祠堂,举行“抬龙轿”活动,即“缪藐大王”巡游,该活动为惠州市级非遗项目。
据《钟氏族谱》记载,钟氏家族迁徙至惠环中洞村已有600多年历史,从迁徙至此开始,“抬龙轿”就一直传承至今。
当日下午5时,村民拿着香烛陆续来到钟氏祠堂聚集。6时,“抬龙轿”巡游正式开始。由村里辈分高的长者带头燃香祭拜天地,然后由8名年轻人抬着龙轿,4人举“肃静”“回避”牌出发,孩子们则扛着小彩旗,还有人抬着桌、凳,举着刀剑、锦绣彩旗跟随。一行人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来到“缪藐大王”墓地神坛。村民放下龙轿,摆好祭台,燃放鞭炮,上香跪拜。村里长者诵读“祝词”,待村民都上香跪拜祈祷后,再抬起“缪藐大王”墓地神坛上的香炉上龙轿,开始在大街小巷巡游。沿路家家户户燃放烟火爆竹迎接,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老少平安。
正月十五,横沥墨园村“上元清醮”
墨园村元宵民俗文化始于清朝同治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入选为惠州市级非遗项目。“上元清醮”,即元宵节打醮,也称“二圣宫巡游”。每逢元宵期间,全村男女老少、外出村民欢聚一堂,祈福、打醮,祈愿全村男女老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中有关、吴二帝巡游、舞神、抢水仪式。此外,还有丰富的文艺活动,主要包括粤剧、潮剧、白字剧、舞蹈、民歌、闽南歌等表演,分日夜场。
一般从上一农历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开始筹备,活动从正月十一持续到正月十六,历时六天。活动日程安排:正月十一早上9时祈福;正月十二起醮;正月十三早上9时升丁;正月十四以文艺活动为主;正月十五以春游为主;正月十六晚组织送丁、接丁。
其他年俗还有:
大年初一,惠城区元妙观头炷香。所谓头炷香,即第一炉香。有说新年的第一炉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保佑和祝福。所以这一天元妙观前人头攒动,争上头烛香,热闹非常。
大年初四,惠东大岭镇小布村“逗老爷”。“逗老爷”,意为“与神同乐”,场面极为热烈有趣。
大年初六,博罗县泰美镇车村姚娘、谭公巡游。
正月十二,惠城区水口万卢村会节,大王公巡游。万卢村过会节的习俗至少已有600年历史,是卢姓家族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惠东县吉隆镇埔仔村舞龙。有一条草龙和一条布龙。
正月十五,惠东县大岭镇春光村游神(观音)。从普济寺开始,全程两个小时左右。
正月十七,仲恺区沥林镇罗村游会。罗村大约在明朝开始建宗祠和厅厦,并选择唐朝的两位将领“昌福公”和“魏进公”的神像坐镇,以保护家园和村民,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就有了游会的习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资料及图片来自惠州发布、仲恺发布,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