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 2019 / 胜越
亲密关系,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谈谈我对亲密关系的理解。
早上一个已经移民的好友问我:为什么在国外的公众场合下,多大年纪的爱人之间,通过肢体接触表达爱都可以,而在中国人之间就不行。她觉得难道中国人年纪大了就不需要搂抱甚至亲吻来表达爱意了么?我笑笑,想了想,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吧。一方面,很多人婚姻走到中年甚至老年的时候,当年的激情之爱已经被一地鸡毛磨没了,自然对眼前的爱人没有这方面的需要,这是缺对象。另一方面,很多人虽然依旧彼此深爱,但是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公众场合要保持基本礼仪,只有在家里甚至区域再小一点的卧室里才能进行爱的肢体表达。真的不是不需要了。
我们从小的时候耳濡目染的都是父母之间规规矩矩的,长大了年轻的时候也许能奔放的为爱痴狂一下,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会回归传统,这是深入骨髓的影响。现在的年轻人们,我想他们走到中年的时候,也会回归传统。
刚刚聊了亲密关系的本能需求。亲密爱人之间的相处,对于“亲密”,我的理解是要有度的,不是无限接近。各自保有时空的独立性很重要,这样不会对爱人要求太高。毕竟人活一世,很多角色要扮演,不是一个角色就可以。很多时候,不是不给对方足够爱,而是余额不足。或许因为忙,或者因为累,或者因为各种,总之,这时候更多的是需要彼此理解、信任和包容。而如果自己也有足够的独立时空,就能保持自信,不会患得患失的抓紧对方。
前面聊得都是对亲密爱人之间关系的理解。
接下来谈谈我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的理解。之前有个学员说他希望和孩子能做到两不相欠,当时这个观点很震撼我。后来想想,这可能是我现在能接受的最好的处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的指导思想了。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如果带着回报的期待,那我想多半是会失望的,毕竟未来太不可预期。子女回报父母的时候,也不用觉得亏欠太多,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尽力按自己以为正确的方式抚养长大。至于能不能“成才”那是概率问题。所以,子女也不必觉得亏欠父母。两不相欠的相处方式,大家都很轻松,有爱就多孝顺一点,没有也不强求。彼此不要用多年的付出来捆绑,我觉得那样的亲子关系才是自由的。有爱就彼此多互爱,没有的话,硬靠这些所谓的亏欠来绑架,真的意义不大了。如果有人杠说那都不养老不敬老了,谁管老人,那是另一回事。我这里说的纯粹是有爱与否的相处方式,没谈法律和道德伦理。法律体系和严密的儒家思想,早就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做了界定。
还有一种亲密关系,就是我们和好友的亲密关系。前几天一个好友担心我们一个小团体会散了,因为种种原因。在我看来,没什么好担心的,当然好友的担心是出于珍惜过往。但是情感就是这样的,是流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我们一直想好就能好。每个人都在各种环境下变化着,很多当时在一起的基础变化了,而没有营造出新的相处基础,当然关系就不会稳定下去。还有一种,久不相见,见面依旧无缝对接,即便不见也能彼此感应,那是同频的人,很可贵。可遇不可求。
对于我个人,还有很多亲密关系,比如我的小猫咪,比如我自己,比如我的日记本。。。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在情感连接的时候,对外是多面的。对内,也就是对自己,我觉得最需要的就是诚实,或者说真实。
不知道十年以后的自己怎么看今天的这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