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恼恨袁绍,把他的叔父袁隗、哥哥袁基以及在京师的袁氏宗族五十余口,无论老幼,全部给杀害了。
天下群雄得知袁绍一家遭难,为袁氏一家的付出倍受感动,个个义愤填膺,人人都想着为他们报仇。
一时之间,各州郡都打起袁氏旗号,蜂拥而起。
董卓见关东盟军声势浩大,打算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以避其锋芒。
朝中大臣都不愿意,但也不敢出言反对。
河南尹朱儁多次上书,阻止迁都。
董卓见朱儁屡次和自己作对,恨极了他,但深知他战功卓著,德高望重,表面上也不得不假装亲近,于是上表奏请朱儁为太仆,做自己的副手。
他派使者去召见朱儁,要他接受任命。
朱儁拒不接受,对使者说:“把京都向西迁徒,必然会使天下失望,给关东联军造就机会,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做。”
使者觉得奇怪,说:“我是奉命前来召你接受太仆的任命,你拒绝了。我并没问起迁都的事情,你却说了这么多,这是为什么呢?”
朱儁说:“作相国的副手,这个担子太重,我无法胜任。如今要迁都,这是失策,此事非常急迫。我拒绝无力承担的重任,说出认为是当务之急的事情,正是作臣子的本分。”
使者又问:“迁都的事,我从没听到过。就算朝廷有此打算,也还没有透露出来,你怎么知道的呢?”
朱儁煞有其事地说:“这可是董相国告诉我的,否则,我怎能知道?”
使者没办法,只好回去复命。
董卓听了回报,知道朱儁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勉强他作自己的副手。
董卓又召集公卿,商议迁都。
他说:“高祖建都关中,共历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到现在也是十一世了。按照《石包谶》的说法,应该迁都长安,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
百官都默不作声。
司徒杨彪说:“迁都改制,这是天大的事情。殷代盘庚迁都毫邑,就引起殷民的怨恨。从前关中地区遭到王莽的破坏,所以光武帝改在洛阳建都,历时已久,百姓安乐。现在无缘无故地抛弃皇家宗庙和先帝的陵园,恐怕会惊扰百姓,导致天下大乱。《石包谶》是一本专谈妖邪的书,绝对相信不得。”
董卓说:“关中土地肥饶,所以秦国能据此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而且,陇右地区盛产木材,杜陵有武帝留下的烧制陶器的窑灶,只要全力经营,很快就能安顿好。”
随后,他傲慢地说:“老百姓懂个啥?这事难道还要跟他们商量?如果他们胆敢反对,我马上命大军驱赶,全赶到海中淹死。”
杨彪说:“引发动乱是很容易的,但再要安定下来就很困难了,请你三思。”
董卓见他老唱反调,勃然大怒,说:“你这是要阻挠国家大计吗?”
太尉黄琬帮腔说:“迁都就是国家大事。杨公说的有理,可以考虑考虑。”
董卓不答话。
司空荀爽见董卓非常生气,怕他凶残之性发作,伤害杨彪等人,急忙打圆场,说:“你们以为相国就愿意这样做吗?崤山以东起兵,不是一天可以平定的,所以要先迁都,然后对付他们。这与秦朝和汉初的情况完全相同啊。”
董卓的怒气才稍为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