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走进彩虹班(三)
又是一周的班会课。这周的班会课,我把孩子们拉到了学校广场上。
先是进行了本周体育作业的抽测和习惯教育,随后,我跟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还记得上次在‘我最闪亮’时自己写下的优点和缺点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团体活动,名字就叫‘我能行’。你们需要先想想自己在便利贴上写下的第一个优点和第一个缺点。”
然后,我让孩子们按小组围成圈,手拉着手。谁知道孩子们真是可爱到了我。男生与女生坚决不牵手,即便牵也是借助于外物,比如跳绳或衣服之类的。罢了罢了,不牵就不牵吧。
我再与孩子们说团体活动的规则:1.每次小组中的一人站在圈的中心,其它同学围圈;2.站在中心的同学说“我叫……,我的优点是……,我要让你们看见。我能行,我最棒,加油!”;3.待圆心中的人说完,围圈的同学需要对ta说“……,你能行,你最棒,加油!”;4.站在中心的同学再说“我叫……,我能克服的缺点是……,我要让你们看见。我能行,我最棒,加油!”;5.待圆心中的人说完了后,围圈的同学需要对ta说“……,你能行,你最棒,加油!”。
也许是我的规则太长了,或是孩子们想到要做团体活动很兴奋,我话还没说完,各组就哇哇哇地开始了。哪知我到各组一看,样式五花八门。我只得又讲了一遍,并与一个孩子演示了一遍,这才步入正轨。
各组按步就班,开始了我们的“激励之旅”。在巡查过程中,我发现平时挺不自信、挺不开朗的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也更加放开了自己。一个个小组氛围融洽、和谐、上进,我看到了还是很高兴。
这时候,我来到了小娜的组上,我问:“今天你们听到小娜说吗?”
“老师,她说了。”
“那声音大吗?”
“嗯,还比较大。”
“小娜,可以再说一次,让老师和其它同学听听吗?”这时,我把其它同学也叫过来,让大家围成更大的圈,让小娜站在圈的中央。
我原以为小娜会像原来那样扭捏一阵再慢慢地走到圆中央,没想到她很爽快地就答应并走到中间。并且前所未有地开了口:“我叫**娜,我的优点是学习成绩好,我要让你们看见,我能行,我最棒,加油!”
听她说完这句,同学们立马鼓起了掌,随之为她打气鼓劲:“**娜,你能行,你最棒,加油!”
小娜继续说:“我叫**娜,我想要克服的缺点是说话声音小,我能行,我最棒,加油!”
“**娜,你能行,你最棒,加油!”同学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力量。
这时,我听到小虔说:“哇,我从来没有听小娜这么大声说过话。”
我说:“现在你们知道老师这个‘能量手环’的神奇功效了吧?”
“老师,假的,都是假的。”几个男生说。
“哈哈,你们都说是假的,那为什么小娜戴了老师的手环之后就改变了这么多呢?”
“老师,都是她自己内心的动力,是她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孩子说。
“哦,原来能量是我们自己内心想要变得更好啊。只是这样吗?这样想想我们就能变好吗?还有什么?”我又问。
孩子们一时想不到,于是我继续引导。“你们看,你们现在是在干什么呢?”
“哦,老师,还有我们大家的鼓励和帮助。”
“哈哈,对的,‘能量手环’的真正能量其实都藏在我们大家的内心和对别人的鼓励和帮助里。所以以后我们需要能量时知道怎么做了吧?”
积极心理学主张在正常的情况下去培养人们的积极品质,培养人们的积极力量,发现人的自身价值,对人本身更好的认识,对人积极力量的发掘。而我们当老师的,就要善于在日常中去发现并激励孩子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这样,让他们的人生充满积极的色彩,用积极的因素去引领自己人生的方向。
但是我反思了一下,这个活动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一种自我激励和相互激励,但这样的激励可以持续多久呢?是只在广场上围圈的那一刻吗?回去了之后他们还会把这当一回事吗?是不是就已经抛到脑后了?所以,我想,下周一我还应该让他们把口头上说的再以更可视或更长久的方式留下来,并在同学们可见的地方,由此达到更好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效果。也能将这一激励活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