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说的是座落在天津市和平区的法国天主教堂,以前人们问你家住在哪里?你回答在哪条街、哪条路,有时人们弄不清方位,你还得重说一遍,你直接说住在教堂前或教堂后,人们立马就清楚了。我的出生、童年、少年、以至于青春岁月都是在教堂后度过的。
人们那时习惯用教堂前、后来回答‘你家住在哪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法国天主教堂的建筑很高,有三个圆圆的屋顶,屋顶之上还有避雷针,那时城市还不发达,在这个城市极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法国天主教堂圆圆的屋顶。尤其小孩子在外面玩耍,走的远了,迷路了,那圆圆的屋顶就是回家的座标,你只管奔那三个圆圆的屋顶走就是了,私毫不用担心走错方向。
教堂前指的是西宁道,正对教堂正门前方不远是墙子河,河上有一座桥通向滨江道。在七十年代初,墙子河被市政府填埋准备修地铁,简称7047工地。因为资金短缺,工地一度被搁置了大概有若干年,这里成了人们休闲运动的场地,人们在这里踢足球、打羽毛球、表演杂技,一时这里好不热闹,其中有一小伙子用自行车表演车技观众最多。
那时,我在上小学,只要一放学班上男孩子就跑向7047工地,用书包堆成两足球门,人员分成两队,然后开踢,你来我往,直到踢累了为止。在滨江道和南京路把角处还有一间制冰厂,每到夏季孩子们三三两两的到制冰厂拣拾掉在地上的碎冰,拿在手上或用水龙头冲洗一下放在嘴里吃,那时生活普遍贫困,有时三分钱的冰棍都不舍得买。西宁道上还有法汉学校后改为二十一中,和西宁道小学。
教堂后指的是独山路和营口道附近,最著名的是营口道上的育婴堂,解放后改为中心妇产科医院。京韵大鼓艺术家小彩五曾经在独山路居住,但独山路最出名的是过去每到夏季白露前,早上五、六点钟在很窄的街道上就聚满了交易蟋蟀的人群,蟋蟀很便宜三角钱就可以买一只,好一点的一元到十元不等,买好后裹上纸筒,把蟋蟀装进去,或者直接再买一个小瓷罐装进去,上边是硬纸板做的盖,扎俩眼,用猴皮筋系好。上午九点交易的人群就逐渐散去了。
那时人们喜欢养蟋蟀、斗蟋蟀、听蟋蟀振翅鸣唱,我也很喜欢这个小虫,尤其喜欢听斗蟋蟀时获胜一方高亢的鸣唱。有时我在想,它们生命如此短暂,还要彼此争斗,它们与人何其相似,我们与小虫又有什么区别呢?悲夫!
营口道、贵州路、独山路、西安道是交叉路口,附近除了中心妇产科医院还有座落在西安道上的市立第一中学,贵州路上有一个电影设备厂,现在是东方之珠KTV歌厅和洗浴中心。营口道上还有一个战斗造纸厂,非常有时代特征的厂名,那里很多书变成了纸浆!它的前面还有一个著名的企业“东亚毛纺厂”,“抵羊牌”毛线和老板宋棐卿想必大家都知道。再远一点西安道沙市道路口有一儿童书铺,小时候常去那里看小人书。再前边有胸科医院,黄家花园,第二游泳池等。
记得小时候经常到黄家花园玩耍,那里有各种花草,开的最艳丽、最长久的是月季花。里边人很多,有溜弯的,有下像棋的,有打太极拳、练太极推手的,我记得里边当时还建有一个铁索桥,桥两头用石头砌成很高的桥墩,桥面间隔的放有木板,走在上面晃晃悠悠的似在冒险,真的锻炼小孩子的胆量。
贵州路不远处还有市体育馆,土山花园。这个交叉路口在过去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它是火车站到市政府第一招待所的必经之路。路边有一个交通指挥岗亭,交通警察坐在里边人工控制交通信号灯指挥交通,里边还配有麦克风如果有违反交通规则的,交警在岗亭里用麦克风喊话,来糾正违章。
那时汽车很少,马车还可以进入市区,但必须套上马粪兜子。民警除汽车外主要管理自行车和行人。自行车要有闸和铃铛否则扣车,行人要走人行边道。儿童时期经常在岗亭后边玩耍,有时还爬上岗亭,感觉和交警很亲近。
在这个路口还有一个绿色的圆圆的用水泥做的邮桶,一米多高,周围的居民可以把要寄出的信件投入邮桶,每天有邮局的工作人员定时取走。爬邮桶成了儿童时期的一个乐趣,要想爬上邮桶需九牛二虎之力,颇费劲,三十多年后我站在邮桶旁,稍微一抬腿就坐上去了,时光荏苒,流水一样的时光啊!令人感慨万分!
印象最深的还有中心妇产科医院有时周日举办篮球赛,水平颇高,吸引住在周边的或路过的人们观赛,有时中心妇产科医院围栏外也都站满了观赛的人群,成为一道靚丽的风景。
说到体育比赛,又使我想起了每到冬天下大雪的时候,贵州路上的积雪被汽车压的平平的,像极了天然的雪道,那时汽车很少,孩子们拿起竹坯子当做滑板,踏在脚下,一只脚蹬地,没蹬几下,好像顺间就飞翔起来了一样!耳畔呼呼的风声!好爽啊!难以忘怀的童年……
从教堂前顺独山路走到中心妇产科医院后面往右拐既是宝鸡东道,这条街道两边都是居民,还有一些商铺,给我留下印象的一个是蔬菜门市部,一个是粮店。
那时北方居民有冬储大白菜的习惯,所以到了这个季节,蔬菜门市部就开始忙碌起来,卸车,过秤,码放堆垛。我喜欢看他们卸货、过秤,两个人在车上往下扔菜,车下两个人用手接住,放到大方筐内,卸完菜后,再由两个人拿一个扁担秤用肩膀抬起菜筐,旁边有一个司秤员手拿笔和本,边看秤杆边吆喝:“撂!百八十五”再抬起一个菜筐,再吆喝:“撂!百六十七”边在本上记下分量,几个人配合相当默契。
再说那时的粮店,也挺有意思,一进门有一排木制敞口箱子,分别装着米、面、玉米面等,箱子上面装有一个用白铁做的漏斗,买粮食须带上粮本、粮票、钱,当时粮食定量供应,写好本,收好钱、票,购粮者要自带布袋并套在漏斗下方,工作人员用白铁桶秤好分量,将其顺漏斗唰一下倒进你的布袋。
粮店最忙的时候是山芋下市时节,买山芋不用粮票,但须写粮本,而且每户也要限购,所以当居民提前得知粮店要来山芋,纷纷拿着篮子和布袋到粮店门前排队,拿号。山芋既是主粮的补充又是城市里孩子们改善口味的机会,所以山芋一来,孩子们会大呼小叫:“来山芋喽!”纷纷跑向粮店替大人排队。
粮店、菜店已经成为过去时,但在那个物质不太丰富的年代,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是离不开它们的,因此,粮店、菜店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记忆。
顺着宝鸡东道往前走,就是贵阳路,也是很繁华的一条马路,最有名的是贵阳路副食商场和贵阳路百货商场,家庭日用、针头线脑应有尽有,买东西很方便。六十年代初期贵阳路上还有一间水铺,那时,人们烧水不方便,或者说不划算,烧壶水不如花二分钱到水铺打一壶水。
总之,童年的记忆总是纯朴、美好的,好像世间充满了烟火气!我愿把这美好展示给大家,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