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1抄写《传习录》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通过这些经典语录、名言、名句,你可以了解《传习录》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传习录》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传习录》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传习录》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传习录》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传习录》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传习录》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传习录》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传习录》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传习录》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传习录》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传习录》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传习录》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传习录》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传习录》
1.生气,什么是气?王阳明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
2.节制,节制什么?时间,情绪。花时间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
3.学问思辨?学:针对能做成的事而言;问:针对解除困惑而言;思:针对精细考察而言;行:针对踏踏实实地做而言。 ——王阳明《传习录》
无事时存养,有事时省察! ——王阳明《传习录》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传习录》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传习录》
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王阳明《传习录》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传习录》
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王阳明《传习录》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传习录》 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 ——王阳明《传习录》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传习录》
心如明镜,物来自照。 ——王阳明《传习录》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 ——王阳明《传习录》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阳明《传习录》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传习录》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传习录》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阳明《传习录》
立志用功,如树使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我想不会有比这更“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 ——王阳明《传习录》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阳明《传习录》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了,只去修身以俟,见得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王阳明《传习录》
心如明镜,物来则照。 ——王阳明《传习录》
你不谦虚接受别人的意见,最终害的是你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王阳明《传习录》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王阳明《传习录》
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传习录《传习录》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传习录》
陆澄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已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传习录》
作者:旭日东方荟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f1e4a2a7aceb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