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来认为自己是没有起床气的,自己主动起来不消说,哪怕是被人或是被闹钟叫醒,虽有不悦,但既然黄粱美梦没得做了,索性起来也就罢了,哪有什么气呢?
直到最近几年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起床气”。这都要拜自己的娃所赐。每当休息日,本该可以美美睡上一个懒觉,睡到自然醒,但这如意算盘往往落空。平时上学总要赖床的娃,居然有本事在休息日6点半就起床,7点不到就在你床边叫早,各种软磨硬泡,反正就不让你睡个安稳觉,逼着你睡眼惺忪地起床。这时候,“起床气”就莫名其妙地上来了,平日里再温暖纯良,这时候都是脾气暴躁,平日里再轻声细语,这时候都是喊爹骂娘,不管怎样,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事后我也反省,孩子休息天想早点要你陪玩,也合情合理,不至于生那么大气啊。琢磨之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起床气”的诞生是由于本来以为可控的扰眠因素现在变得不可控了,因此而产生的对于这个因素的一种负面情绪。对于那些我们本来也不可控的因素,谈不上起床气,比如工地施工、车辆噪音,甚至小鸟鸣叫,这些因素虽然可恶,但都无从发泄,你总不能让工地停工,让交通停摆吧。所以也就没有脾气了,认了。而对于那些可控的,比如闹钟,掐掉便是,自己也都能把握。
气就气在那些不安定因子,一度以为不是问题,偏偏就在那儿出了问题,这是一种预期落空的懊恼。本以为能睡个懒觉,却意想不到地被本该睡懒觉的娃吵醒,这种意料之外的不悦,大概就是“起床气”的真正面貌吧。有了切实可发泄怒气的目标,本来虚无缥缈的这股怒气也变得真实存在起来,天上打雷我管不着,自家小孩我还管不了了?!接下来就是一顿训斥,孩子只能自讨没趣地悻悻离开。
这大概就是“起床气”的成因了,不可控的预期,加上可发泄的对象,就是一顿“起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