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电影是《芳华》,在我看来,《芳华》讲的不是善良,也不是集体主义下人性的异化。因此在影院看到刘峰被驱逐出部队,而后在战场上丢掉了一只手,我也并未像周围的很多人一样,眼眶里擎满了泪水。
《芳华》的表层是对于那个特定年代的回忆,这也是最容易打动上一辈观众的地方,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一段历史的人,就没法很好的感同身受。但是当你把这一层外壳剥去,故事的下面是对于岁月流逝的慨叹。萧穗子在韩红老师歌曲前的那段独白:“我是在2016年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暗自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这段独白波澜不惊,似乎是被岁月碾平了情感的起伏。但是正如她所说,这难掩的失落是从声音里流出来的。青春逝去的疼痛,又是哪个人无法感受到的呢?
回来慢慢看小说,渐渐咂摸出另一层意味。跟电影改编相比,原著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最后的结局也更加黑暗。电影中大量的故事放在了文工团的红楼里面,对于最后这些人的生活与结局轻轻带过,甚至用画外音的方式进行情节的补充。而在小说中,转业前后的故事基本上是均匀着力,正是这样的分配形式,才让人体会出这个故事最大的悲凉之处:对于人生意义的质疑与迷茫。
这种迷茫是不同于青春期的迷茫的,那种迷茫来自于对于前方不可知的疑惑,只要能寻到一个可以为之付出的点,人生就会被意义充满。对于何小萍,这个点是收获家庭的幸福和团队的认可;对于林丁丁,这个点是能够嫁到首长家或者一个更能符合她期待的地方;而对于刘峰,对于一个被高高在上捧成标兵的人,这个点是拥有一份正常人的情感。这也是后来“触摸事件”发生的根源。即使对于萧穗子这类看起来没有明显目标的人,他们也是在沉浸在集体带来的幸福里,一支雪糕或者一个西红柿就能让她感受到幸福,这样的生活是有奔头的,哪怕每天要排练,要出黑板报出到晚上呢。这样的岁月,即便充满了争吵甚至背叛,只要那个点还在,就是芳华。
每个人的芳华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它称得上“芬芳”的原因。而之后的故事大抵相同,正如北岛所说:“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小说里对于每个人的转业生活都有描写,每个人都跟自己当初的期待渐行渐远,这样的故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见到了太多,这里也没有赘述的必要。
芳华所以为芳华,是因为那个阶段之后,能为之放光华的东西或许就已经消逝了,剩下的时间,不过是在生活的裹挟之下,亦步亦趋的往前走着。书中萧穗子和郝淑雯在嘲笑林丁丁时有这么一段描写:“不快乐的人,都懂得我们这样的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梦想,就是那种笑。笑我们曾经认真过的所有事。牵头没有值得期待的好事,身后也没有留下值得自豪的过往,就是无价值的流年,也所剩不多。明明破罐子,也破摔不起,摔了连破的都没有了,那种笑。”目光略过这段文字,有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这是我在整个故事里,感觉到的最大的悲伤。
芳华已逝,我们不过是在背着一个破罐子前行。而没有让人像中兴那个程序员纵身一跃的原因,是当我们回忆起那段岁月的时候,仍有一个地方会轻轻的闪光。刘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守护这他的芳华。虽然跟小曼住在一起,但是“不是你想的那种关系”,他们是相互支撑的伙伴,但刘峰心中没有感情,就跟他曾经跟打工妹住在一起时那样。他已经不会爱了,那个会爱的刘峰,那个曾经感觉邓丽君所有歌曲都是为他而唱的雷锋,在搬出红楼的那一刻就已经死了。那只曾经触碰过林丁丁,同时也给他带来人生转折的手,伴着他的芳华,永远的留在了战场上。刘峰到最后一刻都不愿意见林丁丁,甚至不愿意看到她的照片,不是因为恨,而是害怕失落。他不能让自己与曾经芳华的最后一点联系断掉,他要让那个幻想中的形象永远活在自己的记忆里。
刘峰如此,小曼也是如此,人世间每一个人莫不是如此?漫漫的黑暗中,倏的一下,那点芳华微微的闪了一下光,轻轻悄悄的,然后再次隐去…
20190104
火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