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为“主”,知行合一,构建和谐生活

        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这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在其著作《幻想即现实》中“对创伤成瘾”一节中的一句话。文中其朋友在十一长假时,为了参加一个感兴趣的学术会议,推掉了早期安排的度假旅游,结果在参加会议时,莫名被举办方拒绝入内,一时间产生了极度的怨恨和懊悔。朋友向曾奇峰寻求心理安慰时,曾奇峰向其说出了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既然事实已然存在了,我们只有变被动受伤为主动思考:我们应当主动掌握事件对自己本身产生的伤害程度,努力降低外界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力,及时走出不良的影响,建立健康、稳定、有序的心理环境,潇洒做自己。转变角色地位,变“被”为“主”,建筑健康心理,实现价值人生。

        变“被”为“主”就是以“我”为中心,构建周边稳定的心理世界。“风动还是云动,仁者心动”讲出主观心理的变化,从而引起周围环境的变化,从侧面强调了主观意识中“我”的重要性。法国数学家帕斯卡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一方面,人类虽然在自然伟力面前渺小又无助,但是因为有了思想,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有了大禹治水的壮举。另一方面,同样的一件事,有人感觉如同蚂蚁咬了一口,有人就如同泰山压顶,所以有了“秀才的梦”这个哲理故事。主观思维决定了对周边环境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观点。在心理世界中,开启以“我”为中心的门,凡是遇到令自身不适的人或是事,多问自己:这件事我希望能够对我产生多大的伤害。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自身置于处理问题得核心,掌握裁定之锤,审判自身的危害,降低外界对自身的影响,从而构建稳定的心理防御,能够坦然面对一切。

        变“被”为“主”能够构建稳定的心理环境,从而应对一切“来犯之敌”。生活环境的复杂,使得我们不得不保持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首先,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从农村涌向城市,居住在狭小的空间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面对大量的信息和资讯,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变化使得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挑战,从而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其次,生活压力的增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如引发失眠、头痛、胃病等症状。因此,一个稳定的心理环境,能够增强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受到伤害时,不会去“配合”对方,主动掌握对自己的“判罚”,形成“趋乐避害”型性格,淡然面对一切“来犯之敌”。

        知行合一可以培养稳定心理。知行合一是指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状态,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知行合一是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它要求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应对,勇敢迈出第一步,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我认知能力。通过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制定更合适的发展计划,避免了夜郎自大。其次,知行合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知行合一使得我们能够随时而变、随事而变,提升适应能力,以便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最后,知行合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使我们能够融会贯通,在解决问题时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要实现知行合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勇于实践,善于反思,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将被动变为主动,构建稳定的心理,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积极主动的稳定心理和知行合一的脚踏实地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面对压力、困难和挑战时,积极主动地按照社会要求来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尤其是鼓励实践主体主动突破落后的精神羁绊,成为更加主动的新的精神力量的缔造者。此外还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让社会保持稳定健康有序,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促进国家伟大复兴。

        变“被”为“主”,知行合一,养成稳定的性格,积极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提升自身修养,修成“无我相”,带着理论知识寻找实践坐标,带着稳定心态奔赴山河,不负韶华,磨砺成长,勇毅前行,活出真我,演绎精彩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