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姿的新专辑《跳舞的梵谷》于11月9日正式发行。预售+正式上架半天,内地全网音乐平台,销量正式突破107万首。
一直以来,她的歌曲都保持着极高的水准,这次的新专辑,同样毫无悬念的保持着高品质,知乎上的粉丝们甚至给出评价“应该是孙燕姿出道以来真正的转型之作”。“惊艳”“神作”这类词,更是频频出现在评论之中。
主打歌《跳舞的梵谷》,已经被太多人评价过了。今天我想聊的,是新专辑中更有争议的一首歌:《平日快乐》。
争议满满的世界音乐Style
世界音乐,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
这首歌开头极具民族特色的西塔尔琴,极其容易抓住听众的耳朵。精致的歌词,优美的旋律,都无可挑剔。有争议的部分,是中间用到的另一件民族乐器:唢呐。
云村有一条点赞数极高的留言,是这么说的:
“其实,编曲完全可以用苏格兰风笛代替唢呐,但是唢呐对于燕姿来说更加新鲜。而且,对于华人来说,唢呐的声音更加鲜活,因为在很多地方从生到死,传统人生的每个重要瞬间都会有唢呐的声音。”
他的话,我只认同一半。唢呐在这首歌里的意义,不只是新鲜罢了。如果用苏格兰风笛,当然同样具备世界音乐的特点,不影响编曲,还会少很多争议,但也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色彩鲜明。
唢呐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有网友表示,这个乐器太“俗”太跳戏,和孙燕姿的格调不匹配。还有人说,这个曲调太“丧”,容易有不好的联想。但也有另一种声音,觉得唢呐正是这首歌的灵魂。
说起来,唢呐曾是黄河两岸婚丧嫁娶必备的项目,大多数人对唢呐产生「俗」的印象,就来自传统婚丧嫁娶的吹打班子,再加上常年影视作品的呈现,比如我们熟知的《红高粱》《百鸟朝凤》等电影,免不了一股扑面而来的黄土味,比起《海上钢琴师》里的钢琴斗技,确实高大上不起来。但其实也有不少音乐作品,把唢呐运用的特别高大上,比如郁可唯的《青衣谣》。
至于丧的印象,我在查找相关资料的时候,却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不喜欢它的理由,就是因为会联想到办丧事。但实际上,唢呐并不是这种场合的“专用乐器”,相反它有很多以欢快著名的代表作,比如《全家福》《抬花轿》《百鸟朝凤》等。
事实上,唢呐的音色亮且音量大,简单粗暴穿透力强,适合在各种嘈杂环境中演奏。真正不喜欢唢呐的人,其实是无法接受它音色中过于直白的“侵犯感”。
唢呐,代表一种独特的生活哲学
孙燕姿的这首《平日快乐》,关于唢呐的部分,同样很有意思。有人听到会觉得丧,有人听到却会想起大圣娶亲的桥段:英雄脚踏七彩祥云而来,大家抬头看烟花在空中一朵朵爆炸。
你看,同样的乐器,同样的曲调,有人听喜,有人听悲。其实中国的民族乐器和曲调,多少都有这种两面性,而唢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这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阴阳”概念。悲中有喜,视死如生,否极泰来,都是我们再正常不过的思维,这也是为什么《百鸟朝凤》这种朝气蓬勃的曲子也能在葬礼上吹奏的原因。
你听过最悲痛的调子吗,那种声嘶力竭,那种凤凰泣血的悲鸣,只有唢呐才能表达;你试过最高兴时的欢呼么?王小波说:“你要是回来,我就高兴了,马上我就放个震动北京的大炮仗。”放在乐器里,也只有唢呐粗暴高亢的音调才能尽兴。
祝,平日,快乐。
我想,《平日快乐》里用到唢呐,就是看中了它的这种特性吧,才能够完美的表达歌曲的灵魂。这样的特性,是我们民族文化里特有的,自然也无法用其他的民族乐器来承载。
你看,歌词开头的部分明明平淡又无趣:
听说真心忏悔就能释放了灵魂
盘算如何有别以往活出新折射
彷佛重复昨日心情是一种罪恶
带着悲欢走过离合
人们在隙缝中求生
但结尾却是这样的:
祝我们平日快乐 做平凡的人
这一个无常电幻烟花世代
今天最难得
愿你平时都快乐 唱平凡的歌
庆祝短暂一瞬里纪念的永恒
所以,我们总在吐槽平日里的生活,有些平淡、有些小丧,但我们也从未放弃梦想:一顿美餐,一束鲜花,一首好歌,都是我们在平日中追寻美好的体现。明明平凡,也要快乐,拿起一只唢呐,就能吹吹打打,一起来把平凡的日子唱成歌。
我早些时候看过一篇关于电影《百鸟朝凤》的文章,对里面一句话记忆尤新:“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同样,一首《平日快乐》,也要送给自己听。祝大家在寒冷的冬日里有音乐相伴,平时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