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的生产管理,是宏观的含义,就是“运营管理”,operation。但是我感觉在中国“运营管理”这个词给用歪了。所以,使用生产管理这个词。怎么用歪的呢?大致说来,中国企业的运营管理更多的是经营层面的事儿,以及内部合规。不是基于满足顾客价值聚焦于品质、交期、成本的管理思维。对与不对,这话题今后再掰饬。
生产管理方面的改善主题,如何把握呢?有两种思路或观点。
1, 在企业成长阶段,要构建适合企业规模的生产管理体制。
2, 针对环境变化,要转型为能够适应环境的生产管理体制。
一个企业从诞生之日起,逐步发展壮大,会逐步从被动的、放任自流的“自然式管理”——你说这是无管理也行,就是有啥事儿应付啥事儿——在处理事儿的过程中学习建立一些主动的、具有一定科学思维的管理方式方法,也算“科学的管理”吧。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渐进行责任划分和分权。注意,不是授权,是分权。这个过程中组织能力自然也就随着提高了。咱们的中小企业的经营,或者民营企业的大部分吧,基本上都是老板一支笔,业务(经营)该咋弄,一个人说了算,手下照办就是了,别废话,他也没功夫跟你说清楚。(为什么呢,因为公司里只有他一个人在往外看,往远处看,我这两年经常强调两种意识:外部意识,未来意识。)所以老板们就喜欢有“悟性”的手下,但是组织里面最不需要“悟”。话扯远了,绕回来说,就是这个成长期的经营就是自上而下式的,老板说啥你别较劲,努力干就对了。另一方面,你没有外部意识、未来意识,你还真没法和老板的眼光境界相比,让你提也提不出个啥。但是,这不是结论。结论是,要设法让员工(当然是高级员工,也就是老板直属管理层和第二层)提,设法让员工具备提的思维和能力。那怎么办呢,就要建立机制,还要培养员工的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个不能偷懒,还不能走错方向(比如规模扩大一圈就空降一个……等等)。啥机制呢,就是把老板的目标(理想和战略)和做事原则(价值观)具体地表达出来,写出来,让大家理解,反复理解,接受了,再通过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的改变,让大家乐于去落实和贯彻。这就是第一种思路。
第二个思路呢,还包含变数,比如新技术的面世,竞争环境的变化等,都需要对应。所以向下还可以有俩思路。
一个是,不得不去提升管理水平适应日益严苛的经营环境。这眼前说严苛都不足以表达,因为在这个节骨眼上基本上都集体休克了。日本呢,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处于产能严重不足(=幸福得要死),干得出来就卖得出去,只要能生产就能赚大钱。但是只需要一夜的功夫,就大反转了。——产能过剩!老百姓开始任性,看着不喜欢的老子就不买,挑着买,想买啥才买啥,有啥要求马上有十个厂家来满足你。也就是竞争白热化了。所以,日本的制造业企业的管理重心,开始从IE(工业工程)和QC(品质管控)为中心的现场管理,转移到了以成本策划、设计环节的VE(价值工程,设计环节降低全流程成本的基本工学之一)。话说回来,中国依然是弯腰捡钱嫌累的阶段,虽然供给侧改革五六年了,去产能去库存也很多年了,但是咱们的民营制造业企业里,懂IE的人没有,问IE是啥意思都基本没人知道;至于VE,CE,那就更不用说了。未老先衰,为啥这么说呢,在“量产幸福”时代我们甚至都没有建立真正满足量产要求的管理体系和工具。陈春花老师说中小企业要建立“免疫系统”,这就是免疫系统的基本要素,基本功。这个可以有,但是,没有。不知不知,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还有这些工具和理论,管理科学。而且,主要是太幸福了没心思学习。
另一个呢,为了对应不确定性(我很讨厌这个词,但是在这儿挺贴切的,就是你不知道会来啥,或好或坏),要提升战略思维的经营能力,也就是战略制定能力。放眼全球,不光看行业和客户、看对手,还得向上看俩行业、向下看俩行业,看客户的客户,客户的客户的客户,看对手在如何看行业和客户如何在动作。不能基于消费者需求思考商品开发——商品!商品!不是产品!——那就死路一条。多说一句,能拿这个东西和客户形成商业交易的叫做“商”品,自己喜欢自以为是造出来却没人要的叫做“产”品。经营上、业务上定义清楚商品,在内部生产的时候才可以叫做产品。现在我们啥新词儿都有,最喜欢的是“迭代”,其实就是产品生命周期的问题,产品生命周期在不断缩短,所以要迭代,但是,不能盲目迭代。这话以后再展开。一个商品,前仨月能卖的数量占比越来越高,后面的时间能卖的数量占比越来越少。所以,确保头仨月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也就越来越重要了,所以成为重要的课题。量产之后再去提升品质、降低成本、缩短交期,这种做法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是还都在这么干。昨天我写的第一篇里说,每次量产都是一次试制,这话虽然恶毒却是事实,这最要命,里外都亏。家里效率上不去成本下不来还无法交付,外面顾客投诉退货口碑下降。
信息时代(中国电商时代)的特点,应该是“顾客主导”,店主最怕差评,亲啊爷啊姐啊的,对顾客那叫一个热乎。不是生产的时候要思考消费者的偏好,而是消费者直接决定你生产啥(这个“啥”毫无疑问地包括品质、交期、价格、服务),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但是,店主毕竟不是生产企业,生产企业叫苦连天,因为还没有具备这个体验和觉悟,尤其是到了企业内部,考核机制体制还是以前的老一套,无法让每个环节的部门和员工具有这种理解和觉悟。
所以,得重新认识和思考现行的生产管理。要以营销为前提和主导,从整体最优的视角,构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的高效协作机制,并通过持续的管理改善,提升运营效率。至少以下三个方面需要认真思考如建立:
1, 供应链管理。别以为有,还真没有,顶多是只有供应链,还很松散,没有管理。两个要点:TOC(约束理论),共生。约束理论让我们思考资源效率,共生就是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是命运共同体,而不是博弈对手。
2, 营销、研发、生产、采购协同的新产品研发体系和机制。也就是上游的CE(concurrent engineering),并行工程。这一块儿,超级薄弱。各部门之间不但没有协作,甚至怒目相向,天天跟仇敌似的。让任何一个部门吐槽个三天三夜都一点儿不含糊,拦都拦不住。部门分化造成局部思维(局部最优而不是整体最优),需要通过流程管理的建立和完善加以初步解决,而后通过机制的不断改进促进自主改进和提升协作效率。以协作为荣,以能对其他部门有贡献为傲。
3, 成为知识创造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创造自己的知识。德鲁克说的,每个企业都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美国有个战略学者,提出了“黏性知识(stickiness acknowledge)”的理论概念,就是一个员工或一个部门的经验、技巧、诀窍、技术难以为组织(公司)共有共享从事实现价值最大化,也就是知识有粘性不流动,是个大问题。要解决知识流动的问题,之后还要解决知识创造的问题。华杉老师说,任何公司都制造业,也就是在制造知识,也都是咨询业,也就是在提供知识。
今天就聊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