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开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说来惭愧,工作好几年,才开始读这本教育经典。
第1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我们要看清楚每一个学生他所处的阶段,不要一味的以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个别对待。我们要看到学生他自己的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而不是用我们的标准去衡量他,去评价他,而是要从他的角度去看他的进步和成长。
我想起了我们班里的舜舜小朋友。他是一个聪明,外向的孩子,懂得多,想法多。但是一年级刚刚开学,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拉电闸,开饮水机放水,放学站队非要把班级的挂钩全部推起来才行。上课也是经常怪叫,没有纪律观念。当时对他操碎了心。后来通过鼓励表扬,提出要求和期望,他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课上还是经常会小动作,说说话,但是,让我抓狂的事情却没有再出现。我觉得这就是他很大的进步。
今天读到了上面的建议,突然发现,也许这就是孩子目前的发展状况,我们要耐心的去引导,看到他的变化,努力和进步。而不是用那个死标准去逼迫他。
在这一条建议中还提到了一点,要认真思考,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这就会解决儿童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的问题。读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年级课堂的组织。这是我一直头疼的问题,一年级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常规还未基本定型,所以,需要常说常夸,更重要的是,用好的设计和课堂组织吸引孩子们,让孩子们真正的参与进来,否则还是会出现这样常见的现象,一直抱怨孩子们课堂纪律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