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之前耗时一月看完了俄罗斯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写了31篇小说各章节的梗概和阅读碎感,尝到了甜头,最重要的就是有头有尾坚持看完了,清楚掌握了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也在速读与精读的结合中体会到了陀翁小说的独特性,在我自己闲暇的小说试写中也开始有意识去关注人物心理的复杂性,好像有了点进步。
那么就继续用这种方式继续读经典吧!走起!
图书版本
第一部:《波斯人》
场次
一 歌队进场时的合唱(原诗1—64行)
二 第一支歌(原诗65—154行)
三 第一场(原诗155—531行)
四 第二支歌(原诗532—597行)
五 第二场(原诗598—622行)
六 第三支歌(原诗623—680行)
七 第三场(原诗681—851行)
八 第四支歌(原诗852—908行)
九 退场(原诗909—1076行)
人物
歌队:为波斯的长老所组成。
阿托萨(Atossa):为波斯摄政皇太后,为达勒俄斯一世(Darius)之妻。
信使一:为波斯人。
达勒俄斯:一世的幽灵;达勒俄斯曾去讨伐希腊,大败于马剌松(Marathon)。后来立意复仇,不幸早死了。
塞克塞斯(Xerxes):为波斯国王。
注:罗念生版本的人物译名似乎和当下流行的人物译名不一样。
例1:“达勒俄斯”,其他版本译为“大流士”
例2:“塞克塞斯”,其他版本译为“薛西斯”
这个薛西斯就是电影《斯巴达三百勇士》温泉关战役中那个高大威猛的波斯帝王。附上剧照,他出镜真是蛮吓人哩!
好了,先读第一场次
一 歌队进场时的合唱
长老歌队唱着这一段诗进入剧场内,立在祭台旁边,用来说明剧情背景。
歌队 :我们是波斯信靠的元老。我主塞克塞斯(薛西斯)讨伐希腊去了;他看我们年高位重,令我们治理国土,拱卫(保卫)这富丽的宫廷。
提起国王的回銮和将士的凯旋,我的内心便料到大祸临头,完全扰乱了。亚细亚的(男儿)全军出征去了,我很担心这年轻的国王,怎还没有一个信使,一个骑士回到波斯城里?那些健儿有的乘车,有的航海,还有云集的兵士整队前行,他们离开了苏萨(波斯的都城)古昔的城楼出征去了。当中有麦加巴忒斯和阿塔拍斯几员大将,他们本是国王,却来向波斯大帝称臣。他们统率着车骑与弓手(弓箭是波斯的国家武器。骑马也是他们的特长。他们的教育有三种特点,即是骑马、射箭和说真话)向前猛进,他们的志气很坚强,在战场上真是威风凛凛!还有阿忒巴勒斯骑士和法蓝达刻斯。
强盛丰腴的尼罗河也遣来了几员大将,还遣来了那沙洲上的水手和无数的人马。
奢侈的吕狄阿人和小亚细亚的希腊人也在后面进随。凶猛的阿克条斯王和富丽的萨耳得斯驱使他们驾着车马奔来,两三匹马并驾齐驱,那景象真令人丧胆。
那些住在特摩罗斯山前的人:如像抵御戈矛的萨律比斯和那些善于掷镖的弥索斯人都成心叫希腊人带上奴隶的羁绊。
黄金的巴比伦也派来那散漫的军队,里面有乘舟的水师,和忠勇可靠的弓手;那些带着偃月刀的兵士,应了国王威严的号召,从全亚细亚奔来效命。
这就是前去希腊的将士,波斯国土的鲜花,那生养他们的全亚细亚都为想念他们发出沉痛的悲哀,他们的父母妻子每次计数日程,那拖延的岁月便使他们发抖。
第一场借波斯元老之口描述了薛西斯率领的军队规模浩浩荡荡,不仅有波斯本土将士,还包括一些亚细亚国家及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国家的将士。
按理说,有如此骁勇善战的大军,攻打希腊毫无疑问是有绝对优势的。
但是第一场中波斯的长老们因为久无战争相关音讯而陷入忐忑不安中。
显然,第一场就通过军队规模的描述和音讯全无的反常形成鲜明冲突,令观者期望进一步了解战争状况究竟如何。
明日继续第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