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去参加了一个培训,被培训师所描绘的生活所感染,回到家后心念念的准备从今开始要早睡早起、要勤看书,于是晚上早早的就洗了澡抱着书爬上床,结果没翻两页就忍不住去翻手机,然后还是半夜才睡下,书也没看下去。
每当新一年开始时总是憧憬这一次跟去年不一样,肯定能完成定下的各种目标。结果随着时间流逝,准备要背的单词永远停留在abandon、该打开的书一直在床头积了灰、狠下心买的健身卡也忘记丢到那个抽屉里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忍不住要问自己:为什么想要改变自己那么难?我真的就只能如此过一辈子吗?如果想改变自己的话可以怎么做呢?
皮亚杰在关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可以用来解释这种情况,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就是适应,它是在一定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实现的,即图式( scheme ,schema) 。图式一经与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就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起来。这种适应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的。同化是当儿童每遇到新事物时,在认知中就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消化) ,如获成功,就得到在原有认知上的平衡,实现了认知量上的增加。反之,便要通过顺应(调节) 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以达到认知上新的平衡,实现认知质上的变化。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开始时对世界都有初始的认知(图式),而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如果与我们图式相吻合的,就会强化我们原有的认知;如果不吻合的话,我们就需要改变认知从而达到平衡。
这里讲的是认知层面的东西,但其实我们行为层面也有“图式”,那就是应对模式,每个人在处理事情时都有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同化”(成功经验)与“顺应”(失败经验)而形成的。与认知相比,行为的养成需要反复的练习与固化,因此行为的改变相对比较难,具体表现在改变难发动,容易反复等。
那么是不是说就完全没办法改变自己了呢?肯定不是,要不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出来现身说法售卖鸡汤了。个人认为,想要改变现有的习惯,不妨试试“一中心三技巧”:
一个中心:不要否定自己现有的习惯,因为你之所以养成现有的习惯,肯定是因为这个习惯能满足你之前生活所需。存在即合理在这里是没错的。
第一个技巧:认真分析自己现在的生活习惯,对于你希望改变的部分,深入分析一下它究竟满足了你哪些需求,它是如何产生的,然后寻找新的可替代行为,去除其存在的理由。例如,你希望改变晚睡的习惯,那么你可以回顾看看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养成了晚睡的行为,是常常为了赶马上就要交的报告而不得不熬夜,还是享受夜深人静时自己高效率的工作状态…那么除了熬夜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满足这个呢?
第二个技巧:不要一次改动过大。听专家说11点前睡觉最好,你原本两点睡的可千万别一步到位。一开始先提早半小时,等执行一段时间适应了然后再提早半小时,慢慢的让新的习惯替代旧的习惯。
第三个技巧:设置好及时激励机制和长时激励机制。及时激励是指当每做到一次时要及时肯定自己,简单的一句赞扬就可以;长时的激励是,跟自己约定说当多久之后,如果能实现原定计划的话就满足自己一个心愿,例如一次长途旅行、购买期待已久的某样设备等等。
鸡汤好喝,但如果不能消化的话反倒对身体不好。我们都希望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妨试试以上几个技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