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窗外雨声潺潺,窗里人儿懒懒。夏日的雨,总是那么善解人意,躺在沙发上听听雨,看看书,读读诗,很是惬意!
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它的生命仅有几小时。然而在这几小时内,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行,交尾,产卵,非常忙碌。蜉蝣的雌成虫受精后把卵产在水里,但卵并不结成蛹,而是发育成同成虫颇有点儿像的稚虫,在水中捱过一年至三年之久的光阴。达到成熟阶段后爬到水面的草上,蜕两次壳变成蜉蝣,才能展翅高飞,称为“婚飞”。雄成虫婚飞时,雌成虫就像舞会上的淑女一样,在旁边观察着、等待着。一旦瞅准对象,就飞上空中去与雄成虫飞舞交配。之后就疲倦地停下来,死亡。在这花费了两三年准备的几小时生命中,蜉蝣忙忙碌碌,完全不饮不食,上颚已经退化消失了。
蜉蝣的成虫很美,它身体柔软、纤细,却长着一对大大的,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身姿轻盈,宛如纤腰的古代舞姬;它的尾部有两三条细长的尾丝,就像古代美女长裙下拖曳的飘带。因翅膀不能折叠,蜉蝣停歇时翅膀恰似舞姬的裙裾层累,平添百般风致;飞起时翅膀在阳光下折射成七彩,俏丽动人。所以诗中说:“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诗经》中的《蜉蝣》应该是我国最早记载蜉蝣的作品,这是一首自我叹息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诗,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用比的手法,富含人生哲理。
想起小时候课上老师讲过《落花生》,回家后,我就在家里的院墙上写上了:“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许多细节我已忘记了,但是“做个有用的人”那几个字却历历在目,因为我用白色粉笔写的那几个字呆在墙上许久,没有人擦去。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国家号召我们学习少年英雄赖宁。听了他的故事,回到家我跟妈妈说我以后也要像赖宁那样。反正人最终都要死的,像他那样死的多光荣多值得,而且全国人民都知道他了,大家都向他学习,这样活得多有价值啊。
原来在我小的时候,那天真的、幼稚的想法都是在向人生问道。如今进入不惑之年,我还在追寻人生的意义,但我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直白、坦荡、有目标、有方向。有时候总觉得现在的自己跟小时候的自己比起来太窝囊了。
窗外的雨声让我想起了蒋捷的《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原来面对同一件事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关于人生这个问题,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一生都在追寻的,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完美的答案。蜉蝣从来没有想过生死,只顾演绎生命的精彩,燃烧时光的璀璨,将一生的力量挥发尽极致。虽日出育日落息,不觉间生机流逝于无,但它是那么淡然和安详,静静于水面,任清风拂过,月光洒在身上,它一生无悔无憾,无得也无失。想世人争名逐利,空自求物,左逢右拜,虚以委蛇,忙忙碌碌不知几何,到头来弄得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何不退身先求自得,先求身心平和。待洒脱脱时求于外物自然容易。
蜉蝣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很高,它所出现的地方必须是水质很好的水域。所以,至今人们还把蜉蝣幼虫的成长状况作为检测一个水域水文环境的重要指标。凤凰非梧桐不栖,蜉蝣非善水不居,蜉蝣当有凤凰的傲骨,更有如“卧龙”般“贤臣择主而侍”的智慧。它也有如陶潜般“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不与凡尘俗世染,自求一份清静乐土,取一片清幽水域居,自得其乐的淡然境界。
蜉蝣取清幽的水域居,也没闲着,在它的一日生命里,它没有一分一秒停歇虚度,一生都在水面舞动,跳跃,这天地的风景虽然于它只有一隅,它却能尽生命之全而观览之。反观人们自身呢?有多少年华白白虚度,有多少日子怨天尤人,空自浩叹?取笑蜉蝣“朝生暮死”,却不知自己才是真正的“朝生暮死”。
古人说过许许多多珍惜时光,惜取光阴的诗句,人们信口捻来,毫不费力气。却也总是知而不行,空白蹉跎了年华,老来时又是“老大徒伤悲”。且不如丢掉那些东西,学一学“朝生暮死”的蜉蝣,取足一日,一生倏忽,猝死亦无憾也!
哈,人生当如蜉蝣,我倒有念想真真切切的做一次蜉蝣,找一片清幽的池塘,不问生死,取足一日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