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将湿毛巾随手放在床上,你会怎么做?
孩子把玩具铺到地板上、沙发上,你会怎么处理?
为了做一个不吼不叫的老母亲,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已经很不容易了,结果孩子居然还嫌我啰嗦。
每次面对孩子制造的灾难现场,我都会问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成为这个样子呢?
终于,我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中找到了方案。
当孩子的坏习惯让我们生气时,不同的家长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责备和问罪、谩骂、威胁、命令、说教、警告、控诉、比较、讽刺挖苦、预言等都有机会被应用。语言的力量有多强大,我们想想我们小时候做错事情后忐忑的心也不难理解。
那么,这本书中提供的方案是什么呢?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怎样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呢?
1 客观描述,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2 提示后果,他的行为造成了什么后果,请冷静地描述给他。
3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通常来说,一个名词就够了。
4 说出你看到这个场景或问题时的感受。
5 写便条。纸短情长,将你的失望、难过、期望用文字传达给她吧,她会回应的。
场景应用——“孩子将湿毛巾随手放在床上”
1 “床上有一块湿毛巾。”
2 “毛巾把床单和床垫弄湿了。”
3 “毛巾!”
4 “我不喜欢睡在湿哒哒的床上!”
5 写便条(贴在毛巾架旁边)
“请将我放回原处晾干。
谢谢!
毛巾”
为什么要这样麻烦呢?直接用我们的老方法不好吗?毕竟,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想想我们的童年吧,父母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一边收拾一边碎碎念的模样,是不是伤害到我们了。
当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的时候,她也会尊重我们的感受。
而我们在客观描述事件的时候,孩子也容易听出问题在哪里,该怎么解决。
当然,这个技巧想要生效,还是有一些注意事项的。
我们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所说的话一样重要。
如果你想让她马上行动,最好语气坚定,不要恳求。
同样的事情,说了两遍以后,我们应该确认她到底听见了没有,而不是继续唠叨。怎么确认呢?比如问一句,“能告诉我,刚才说了什么?”
避免提示孩子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
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这会让她将自己的名字和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
回到最开始的场景,我们情绪失控,我们没完没了的唠叨,是为了什么?
当然不是发泄我们的负面情绪。
我们只是希望他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这么看来,我们用5个步骤与孩子进行合作以后,孩子的自尊、沟通能力、体谅他人的能力、情商、责任心、主动性都会在这个互动中得到锻炼,这不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目标吗?
客观描述、提示、名词、感受,说完之后适当来个便签。
就这么五个步骤,让我们不再成为一个唠叨的老母亲,是不是很简单。
既然这么简单,不如试试看呢!看看她是什么反应?和以往的反应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