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经典语录)

1.随着年纪渐长,你会发现,要能勉强栖身于世,第一要务就是认清人性必然是自私的。你要求别人无私奉献,要求他们牺牲自己的愿望来满足你的愿望,这是荒谬透顶的想法。别人为什么要来满足你?世人都是自私自利的,等你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一点的时候,你对别人的索求就会变少,你也不会对他们感到失望,你就会用更加宽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享受快乐。


2.既然生命只有一次,那就要尽量过得成功。但他觉得成功并不是挣很多钱,也不是扬名立万,到底是什么他还不太清楚,也许是拥有丰富多彩的经历,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吧。


3.“没什么比时时刻刻为生计发愁更让人丢脸的了。那些视钱财如粪土的人,我对他们只有鄙视,他们要么是伪君子要么是傻子。钱就像人的第六感,没了它,别想把其他五感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人生一半的可能性都会被堵死。做任何事情都担心自己得不偿失,绝不会为了一先令付出两先令的成本。有些人说贫穷是对艺术家最好的鞭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体会过贫穷的切肤之痛。他们不知道贫穷会让一个人变得多么刻薄,它会让你遭受无尽的羞辱,它会斩断你的翅膀,它会像癌症一样吞噬你的灵魂。一个艺术家想要的并不是家财万贯,他不过是想有足够的钱财来维持自己的尊严,能够心无旁骛地工作,能够慷慨,坦诚,不伸手求人。那些完完全全靠自己的作品来维持生计的艺术家,无论是写稿的还是画画的,我都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


4.他告诉自己,强权即公理。社会站在一边,个人站在另一边;社会这一有机体有着自我发展和自我保全的法则,它把对它有利的行为称为美德,把对它不利的行为称为罪恶。所谓善恶不过如此。罪恶是自由人应该摆脱的一种偏见。社会在与个人较量时有三种武器:法律、舆论,以及良心。个人对抗前两个武器可以用阴谋诡计,因为这是弱者对抗强者唯一的武器。舆论自己都声称,被人发现的罪恶才是罪恶,所以只要用阴谋诡计掩人耳目,就不会遭受舆论的攻击。然而良心是城门内的叛徒,它在每个人心里为社会而战,它让个人心甘情愿为了敌人的强盛而前赴后继。而之所以称之为敌人,是因为政府和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人显然是水火不容的。前者利用个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个人阻挠它,就加之以蹂躏;如果个人效忠于它,就赏之以奖章、津贴和荣誉。后者灵活机动,在政府的势力范围内穿行;为了方便,用交钱或服役的方式换取某些益处,但他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他对政府的奖赏满不在乎,只求政府不去干涉他。他是独闯天下的旅行家,使用库克旅行社'的船票仅仅是为了省事儿,对于那些跟团旅行的人他只一笑置之。凡自由人之所为,没有错事。只要他有这个能力,尽可以为所欲为。能力大小是衡量其道德水平的唯一尺度。他承认政府的法律,也可以突破法律的界限而不觉罪恶,但如果遭受了惩罚,他也将毫无怨言地接受,因为社会是大权在握的一方。


5.“如果这些东西是美的,我就不太在乎它是不是真的。一个东西既要在理性层面吸引你,又要在美感层面吸引你,这个要求未免太高了。我想让贝蒂皈依罗马天主教,我想看着她头戴纸花冠改宗天主教,可惜她是个无可救药的新教徒。再说信不信宗教跟人的性情有关,如果你本身就有宗教气质,不管是什么你都会相信;如果你本身没有宗教气质,那无论别人给你灌输了什么信仰,你最后都会摆脱掉。宗教也许是道德教育最好的手段,就像你们开药的时候会用到的一些药,这些药本身没什么效果,但可以促进别的药物的吸收。你信了某个教就等于接受了某种道德观念,因为二者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有一天你不再信这个教了,那些道德观念也还是会留在你心里。比起研读斯宾塞'的哲学著作,那些通过上帝的爱知道要与人为善的人,更可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6.人生没有意义。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颗高速旋转的卫星,在演化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逐渐产生了生命。而生命既然有开始,就会有结束。人类并不比其他的生命形式更重要,也并非造物的巅峰,而是顺应环境的产物。


人降生于世,受苦受难,最终撒手人寰。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也没有目的。一个人降生与否,活着还是死了,都不重要。生命微不足道,死亡亦无足轻重。


因为既然人生没有意义,世界也就失去了它的残酷。不管他做了什么还是没做什么都不重要。失败无足轻重,成功也毫无意义。人如蝼蚁,只是短暂地栖居在地球表面,他又只是其中最无足轻重的一个;然而他又是无所不能的,因为他已从一片混沌之中苦苦参透了人生的虚无。




7.她的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因为一个愚蠢的意外戛然而止,命运实在太残忍了。可就在他这样对自己说的时候,他想到了等待着她的那种生活。她会生儿育女,在贫困中苦苦挣扎,在辛劳和匮乏中失去美好的青春,变成一个邋里邋遢的中年妇人一-一他仿佛看见那张美丽的脸孔变得苍白瘦削,浓密的头发变得稀稀拉拉,纤纤玉手被粗活儿磨得粗糙不堪,最后变得像老兽的爪子--家里的男人盛年一过,工作越来越难找,薪水越来越微薄,他们终将落入一贫如洗的境地。就算她精力充沛,勤俭持家,也还是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年老体衰的时候,只能靠孩子的接济勉强度日,或是在济贫院了此余生。既然生活给她的少之又少,谁还能同情她的早逝呢?

然而同情是徒劳的。菲利普觉得这些人不需要同情。他们并不同情自己,他们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像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