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心理状态,让我们拥有不同的心理历程,就会让我们有不同的认知结果。这也是,为什么一个物体或事情,不同的人看能看到不一样的内容。我们常说,这是我们生活习惯和积累的不同,其实究其内在原因,就是我们的心理历程不同,我们最初的心理状态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内容。
一个孩子的完整成长,首先就需要经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通过感觉去感觉外部世界,感觉情绪,感觉状态……通过这些感觉,在内心世界中完成一次自我的心理建构,逐渐形成一个内在的完整自我,这样才会更好去面对未来随时发生的问题,因为内在心理自我认知的完整,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也会更轻松,处理的结果也会更合理。
如果我们从认知开始介入,而没有完成感觉和心理的流程,我们就会有种照猫画虎的感觉,看似我们了解了这个概念或物体,但实质上,我们并没有理解他。甚至,我们从来没有知道,他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而存在和出现?
很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善于使用不求甚解这个词。其实,这就是没有经过完整成长的人,他们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就是不求甚解,做事情处理问题,永远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都是我们缺失了感觉和心理流程后的反应,一聊天这个话题,有一句话就会冒出来凑热闹。“道理我都明白,但我做不到。”这句话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甚至和老师对话分享的时候经常会说,头脑是无法学习到爱是什么的,头脑是了解,无法知道。只有感觉到爱,经历一个外在和内在的转化的心理过程,在我们内在认知世界才会明白爱是什么,内在的这个认知,又会将结果传输给头脑,由头脑做出关于爱的行为动作。
当下我们很多家长做不到,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童年都不完整,我们没有经历过完整的成长历程,我们是缺失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无法正确帮助孩子成长,因此我们才会看书,听讲座,进课堂,去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父母。
教育的历程,就是一个自我创造的历程,不是一个填鸭式、灌输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被教育者去经历、感受、思考、接纳、认知、分析、处理,然后在指导下一步行动。所以教育不是速效,更不应该追求速率。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独立面对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会在我们的内心不断上演,不断冲击我们的认知界限和思考界限。这系列的心理感受,有时候很痛苦,需要一段时间和空间去感觉和熟悉,需要我们和痛苦的感受待一会,逐渐把痛苦接纳进来,慢慢,慢慢转化为意识的活动。痛苦并不可怕,孩子也不会因为痛苦而一蹶不振,我们并不用过于在意,这就如同跌倒的孩子,并不影响他们继续奔跑一样。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认识到感觉和心理的重要性,这样我们才可以用更大的耐心和爱,去关心和帮助孩子的成长,才会在界限范围内,观察孩子的成长,并给予合理地帮助。
下面回答一下今天的共读问题。10月21日共读内容:第五章、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第4节到第5节)
请回顾及思考:儿童有没有对于同一事物经历两种不同心理过程得出不同的认知结果的情景,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之后,我闭眼想了一下,有这样的例子。当我再仔细回看的时候,我发现虽然小时候和现在都有这样的故事,但背后的含义应该完全不同。
在他5岁左右,我和他在家里一起种了草莓,他那时候天天盯着草莓,就等着吃。小草莓刚开始绿的时候,他就跃跃欲试,我告诉他没有成熟不能吃,他不开心的走了。上班再回来,那个刚绿的草莓消失了,我问他是他干的吗,他说不小心薅下来了。其实,我知道他自己偷吃了,可从那天之后,他还会盯着草莓,但绿色的再也没少过,直到他们变成红色,然后就消失不见了。
就在刚刚,我们俩还在探讨课上说话的时候,我说老师找我就因为你举报了别人没写作业吗?他信誓旦旦是的,我说那好,我去找校长,为什么我儿举报却要被说成上课说话。他一听我要去找校长,并且给老师告状。做了个小心理斗争,然后说,他其实说话了。
虽然都是一件事情,前后他会判若两人。但我现在能感觉到这两个现象背后的心理不一样。第一个儿童时期,他是在体验、感觉、然后将这个感觉的过程在内心世界完成一次认知的经历,这也指导了他要等草莓红了才能吃的决定和行为。
但刚刚的故事却不同,他明显感觉到了纸包住火的进程,并不是他真的觉得自己的行为动作有问题,他对自己的行为的内在认知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这个由外到内的心理历程,还在思考、探索和犹豫的阶段,我的外力介入,会打断他的心理认知过程。
说完我就后悔了,他在休息的时候抱着我,而我正在写这些文字。我和他说,我感觉到你想安慰的情绪了,爸爸知道了。爸爸建议你,下次可以在我们俩个都没有事情的时候,来个拥抱,你觉得呢。
虽然是不同的两个事件,但看似结果又一致的相同,但两次孩子从中得到的心理历程和认知完全不同。一次是完整的成长,这次感觉和经历,会让他一生都明白绿色草莓不能吃。但另一次就不同了,他感觉到的是父亲给予的压力,因为这个压力他要顺从。这对他未来的成长并不好,有成为讨好型人格的趋势,更会让他未来更多的去掌控别人,压迫别人。这是我作为父亲做得不对的地方,也是没有更好帮助他建立完整成长的细节。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回看过去错的多离谱,其实我们应该从过去中走出来,活在当下很重要,我们要及时改变自我,这样才能更好和他们相处,成为一个合格的观察者,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和支撑。
看书,不是为了知识的输入,而是要感觉作者的场域,在作者的精神世界中,感悟到可以指导我们内化的内容,进而完成我们内在世界的自我修复,和我们童年的淤堵和解,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