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1,
人的一切行为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
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评论:
不仅要关注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
2,
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只有个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意识的生命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
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
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
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
过去,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
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
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
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评论:
多数人征询,
少数人协商,
个别人决策。
3,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
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里,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
相对于人们的欲望,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
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
富豪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
其实不然。
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4,
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
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年薪10万的大学教职,一个是年薪50万的交易员,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
现实情况比较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考虑很多非货币因素,例如亲情自由尊严。
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评论:
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一命题,在考虑公共福利时是很容易忘记的。
很多人总希望政府能够多建设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福利,仿佛这些都无需成本。
政府增加公共福利,就必须通过征税、发行货币、举借公债等,成本最终转嫁到老百姓。
政府效率往往更低,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5,
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经济学关注的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6,
我们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
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
7,
水和钻石的悖论:
为何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
从“边际”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很容易。
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
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
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
如此,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8,
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
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我手里有一瓶水,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
那么,如果我用1.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双方就都相当于赚了0.5元钱,这场交换活动让我们双方都获益了。
当然,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如果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减少了你的收益。
9,
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
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如果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价值都一样,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
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交易才会发生,交易一旦发生,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交换一般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财富的创造。
10,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也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换。
同一地区内个人间的自愿交换能促进交易各方福利的增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换就更是如此。
那些阻碍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