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的时候,初步接触到版学和古籍校勘。对于不同文本之间的对校,我觉得很有意思:最近,对陈垣先生总结的“校法四例”,特别是“对校法”有点感触。
可能是受到“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影响,我一直都有读书的习惯,每天读一点。也不一定说必须读多少,有时间或者心境好就多看一点,没时间或者心境不太好可能就少看一点。
今天,吃完中饭,翻开帛书版《道德经》就看了起来,本来就想着看几分钟休息的,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竟看了半个多小时,越看越想看。特别是看到“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一章,颇有感慨,是以记之。先来对读这一小节之中帛书版《道德经》与传世版《道德经》的异同:
帛书版《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传世版《道德经》: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很明显,可以看到两个版本还是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前面都只是表述各异罢了,后面有三个地方意思真的是完全不同。这也正是对读的意义所在,也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
首先,到底是“大器免成”还是“大器晚成”?没有看帛书版《道德经》之前,我一直接触到的都是“大器晚成”一词,但是今天第一次看到“大器免成”,联系“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前后对比着一读,顿时就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这明显是一种并列式结构:无、希、免都是“没有”的意思。如果讲“大器晚成”,这个“晚”字放在这里就显得格格不入;再联系句子意思看:最大的方没有边角,最大的器免于落成,最大的音没有声与之相和,最大的象也没有形状——这样就特别通顺——果如传世版作“大器晚成”的话,那“晚成”迟早还是要“成”的,“成”就是完成,完成了,也就固定起来了,再也不会进一步发展得更大,迟早会被超越,但是“免成”就完全不一样了。
其次,到底是“道褒无名”还是“道隐无名”?两个版本意思完全相反:“道褒无名”意为“对道最大的褒扬就是没有名誉”或是“对道最大的褒扬根本不需要名誉”,而“道隐无名”则表示“道幽隐无名”。这个到底怎么理解才是比较合理的呢?从这一段本身来看:“道隐无名”要合理一些,但帛书《道德经》作“道褒无名”,其实哪怕是对读传世本《道德经》,其第三十九章也以“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作结:说的就是至高的荣誉根本无需夸耀。所以有道者不要求向尊贵的美玉那样,而更会追求像石头那样坚忍质朴。而帛书本《道德经》也同样有这一句。这样一看,明显是“道褒无名”更合理。
最后一句,也不一样:帛书版是“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而传世版则作“夫唯道善贷且成”。先看“善贷且成”,“贷”是“施、予”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给别人,我看有人说这与传世版《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圣人无(一作‘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以己愈多”一句相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个人看来,这种理解比较牵强——不管是“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还是“夫唯道善贷且成”,它的主语都是“道”,而“圣人无(一作‘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以己愈多”一句主语则是“圣人”,圣人拥有的东西可以给别人,但是“道”怎么给呢?道,它是无法施予给别人的。而帛书版是“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就很好理解了:唯有道,善于滋生万物,而且善于成就万物。
又想到了之前有个朋友问我:“你看书是喜欢一本一本看,还是喜欢几本一起看?”我回答说:“之前喜欢一本一本看,但是现在喜欢很多书一起看。”确实,特别是读研之后,尤其喜欢拿着不同版本、不同作者写的书一起对读对校。这不,今天这样读,又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写下来和读者诸君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