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是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李镇西老师对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如数家珍,李镇西老师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正是心中有爱才成就了他的人生。
李镇西老师认为走进孩子的心灵,仅仅靠真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讲究语言技巧,特别是第一次和孩子谈心,更是要特别讲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第一次谈心将决定孩子的心灵大门是否随时愿意为你打开。
教师要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这是成功的前提,可以想象,孩子第一次主动找老师谈心一定有过犹豫,甚至有过思想斗争,如果不是遇到了困难。孩子一般不会主动找老师的因此在这里尊崇首先应该体现于对孩子善解人意的体贴与关怀。当孩子扣开老师的办公室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求助。我们应该以真诚的眼光给孩子以心灵的安全感,进而自然而然像我们敞开心扉,要善于倾听孩子的诉说。
优秀的班主任,首先应该善于倾听,必须摆正师生关系,同时也是平等的朋友。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孩子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既然是平等的朋友,那么当朋友向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耐心的倾听,并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没。等孩子说完便自以为是地打断孩子的诉说,这样的老师不可能赢得孩子的信任。
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成长中的烦恼。也许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是在孩子看来就是天大的事,面对孩子的清楚,班主任和不屑和不以为然都是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对孩子的理解,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一颗孩子的心去理解。陶行知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可以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教师要尽量使自己以孩子的心灵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用孩子的情感去体验,用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建议,避免他们失去兴趣。既然是孩子,他们的观点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他们的想法也不可能都是成熟的,只需要老师的引导,否则便是老师的失职。但这里的引导不应该是不着边际的空洞说教,更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地训斥,而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建议。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不会那么便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关系,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在谈心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分析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会不知不觉把我们当作朋友,而更加信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