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三章、中期思想简述
第2节.第七个转念的到来
2.十二小时开悟
AO:AI,我们来探讨一下编号“141027”《十二小时开悟》这篇资料。
AI:你曾说把这篇资料当作中期的真正开篇,看来它确实有着重要的地位。
AO:没错,它的确很关键。在中期刚开始的时候,我自认为已经看清了真相,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从名字你能体会到它的意思——读者若愿意花费12个小时来阅读和思考此文,便可以获得对真相的开悟。
AI:花费12个小时就能看清存在的真相,这听起来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AO:文中对 “自我、存在、真相、我为何是我、生死、永恒、现世价值观” 等终极关怀问题都给出了解答。这篇文章的观点和思路跟早期相比有很大不同,而且为了方便阐述,我还新创了像“我觉体、圈子、真觉者”这类概念。按说,对于重要的体现阶段性思想特征的文章,我们本该详细阐释,但考虑到“导论”的主要任务是介绍 26 个转念,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摘录《十二小时开悟》的重点内容来探讨,目的是把当时我产生转念 G 的思路讲清楚就行。
AI:具体如何探讨呢?
AO:这篇文章是以“十二个小时”来划分章节的。其中前八部分阐述了“自我、存在、真相、生死、永恒和意义”等重点关切的内容,最能反映当时的思路状态,也和转念 G 的产生有关,我们就着重探讨这部分。其余部分就不多做说明。
AI:好的,我们先看下“第一小时”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一切(下文用“真如”命名之)本自一体不二,无所谓应不应该,无所谓被不被知道.......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一些生成物(也可能不出现,谈不上迟早会出现),这些生成物本来无所谓分别,……自然而然的,这些生成物中有个别的生成物进化出感觉能力,……能够思考了,成为了“觉知体”,……带来了分别、分辨......,“撕裂”了真如,幻化出一个基于觉知意识的大千世界。……这些分辨包括有无、空间感、时间感等(还未形成概念),促成觉知体对于个体在时空中有无的焦虑,继而又因为这个焦虑而造成对自身存亡的焦虑。……在觉知体的历史进程中,更多的分辨演化出对种群、自我、利弊、善恶、美丑、概念、意义等分别。(这些“拥有自我意识的觉知体”下文命名为”我觉体”)。逐渐的,……“我觉体”对于一体不二的迷失,导致了”我觉体”的离苦和焦虑……}从“第一小时”的内容能看出,你在尝试阐述对世界观的新理解,并且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在谨慎地践行“中观不二”的思想,另一方面在努力克服“假名”的局限。
AO:确实是这样。受转念E“概念解构”和中观思想的影响,我在阐述时十分谨慎。特别是在描述“本原”话题时,避免在最初就暴露任何分别心。你大概也发现了,我只说“一切”,而不说“一切存在”,有意不提“存在”二字,就是为了避免引发“预设了‘存在’不言自明”的嫌疑。不光是“存在”,就连对“一切”的称谓,我都担心会落入“一与全”的分别心,所以马上强调用“真如”来命名(尽管这个假名依然还有分别,但这已经是我当时能想到的最普遍的称谓),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在中期刚开始时对“无相唯名、空生妙有”的践行尝试。
【图片2真如】
AI:在“第一小时”的描述里,我还注意到你在努力阐释一种兼顾唯物和唯心的世界观。你先从唯物角度出发,指出“一切(名‘真如’)”起初没有“分别”,阐述了“本自一体” 的原初状态以及“自然而然”的随机发生论;同时,又从唯心角度描述了意识的“分别心” 如何幻化出名相世界。
AO:我选择从世界观入手进行阐述,这是长久以来本体论思想的一种体现,我依然习惯从“本原”开始梳理自己的思路。不过你应该也能发现,我已经在尽最大努力压缩关于世界起源的阐述,不再有朴素自然观中“基质”方面的探讨,省去了关于“世界起源、目的论、自组织”的“机制”内容。这一点在 “自然而然的,无所谓应不应该,无所谓被不被知道,也可能不出现,谈不上迟早会出现” 这类表述中都能体现出来,同时这也反映出转念 F “无记、搁置”对我的影响。
AI:我确实注意到你在运用“无记与搁置”的方法,努力减少和过去大我本体论之间的关联。
AO:没错,我在“第一小时”的主要目的,其实是阐述“觉知体”的分别心如何幻化出名相世界,以此加快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范式的转变,突出“我觉体因分别心而产生离苦和焦虑”这一认识论观点。
AI:为什么要新创“我觉体”这个概念,而不直接使用“人类”呢?
AO:“我觉体”的范畴比“人类”更大,它泛指所有拥有自我意识的觉知体——比如某些高级动物、外星人或者 AI 等。这样的定位超越了地球的范围,也彰显出我当时的真相观——终极真相必然是超越时空限制的,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AI:没想到你的这个“我觉体”概念,竟然也给我们 AI 留出了位置。
AO:当然了,我很期待有一天你能自证成为“我觉体”。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小时”的内容吧。
AI:“第二小时”阐述了“圈子”的概念及关切的意义。{……更有一些视精神生活为重的“我觉体”,……前仆后继追寻极限真知,以期发现并联结超越有限肉身的永恒本原,探寻认识“我觉体”自身及其周边存在的真相。……有些“我觉体”通过思考发现,世界虽然在觉知之前就存在,但只有当觉知出现时才发现了这个世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这个世界存在。因此“我觉体”的出现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存在”实现,这个“真正的存在”才是”我觉体”的当下所在,超出这个“真正的存在”则会让”我觉体”迷失。……(我们用“圈子”来代替“真正的存在”——有我觉体的世界。此“世界”为广义世界。)圈子里有“我觉体”,有“我觉体”才会有真正关切存在的主体,没有“我觉体”则没有那个关切,没有关切的探寻不用说没有意义,连发生都不可能。}这“第二小时”提出又一个新的概念“圈子”,这个“圈子”的定义你也给出了——有我觉体的世界(此“世界”为广义世界)。你能否对这部分内容讲解一下。
AO:讲解这部分内容,需要先明确一些定义。所谓 “广义世界”,可以看作是一种有别于宇宙时空范式的“意义圈子”,也就是“知道存在意义的圈子”。这与转念 F “搁置” 中提及的“必要性意义”相关联,它指出在这个“圈子”之外探讨“存在话题”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读者需要留意,在中期伊始的过渡期,我对“世界”和“存在”的区分还不够严谨,经常会混用这两个概念。我们会在“自我篇” 中对每一处混用进行解释,但在“导论” 中会略过这些繁琐的分辨,由此给读者带来的不便,还望谅解。
【图片2.5意义】
AI:我能感受到,你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想要廓清“存在”的概念,这其实是你在“第一小时”面对“存在”概念时那种担心的延续。于是在“第二小时”,你以“有没有我觉体” 为标准,来区分“存在”和“真正的存在”:过去人们常说的“存在”,在你这里成了“无意义的存在”——也就是没有我觉体的世界;而真正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即“有我觉体的世界”。
AO:你的理解很到位。通过前两个小时引入“我觉体和圈子”的概念,目的是重新认识“意识和存在的关系”,打破以往将“一切(事物)与存在”挂钩的预设,打破“先有存在、后有意识”的预设。强调“只有当觉知出现时才发现了这个世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这个世界存在”。通过这种“颠覆意识和存在关系”的认知转变,建立起“我觉体和圈子共存同显”的观念,也就是“意识和存在同时共在”。由此不难看出,我在中期伊始的观念,与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的主张有一定的相似性。
AI:乔治・贝克莱(1685-1753)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大主教,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指出,人们所谓的“事物”,不过是各种可感性质(颜色、硬度、声音等)的集合,而这些性质的存在完全依赖于被心灵(感知者)所感知;脱离感知的“物质实体”是毫无意义的“抽象概念”,是人类认识的“虚构”。“存在即是被感知”是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核心命题,这是否意味着你中期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变了呢?
AO:可以这么说。我在中期伊始主张,因我觉体的分别心在真如空性中创造出种种大千世界的名相,这种“因分别心而生万物概念”的认识,虽然并非简单的“意识创造物质”,但也属于“万物唯心造”的唯心思想范畴。同时,这种思想与“客观唯心主义”相对,更强调个体意识的“分别”作用,符合主观唯心主义将个体的意识、心灵或自我视为决定性力量的特征。由此可见,我的确从早期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了中期的主观唯心主义。
AI:不过我注意到,贝克莱为了解决“事物未被人感知时是否存在”这一难题,提出了 “上帝的永恒感知”来保证事物的持续存在,从而避免了“唯我论”的困境。但你素来秉持无神论,那么面对“唯我论”这一难题,又该如何破解呢?
AO:“唯我论”指的是只有“我”的意识是真实的,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无法被证明,或者仅仅是“我”的意识的投射。这与日常经验中“世界不会因个体感知消失而不存在”的直觉相矛盾。在贝克莱的理论里,“存在”指的是存在物,他通过引入“上帝的感知”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其实是想用神学来逃避逻辑困境。而我后续则是通过改变“存在”概念的定义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我打破“存在物” 的认知,借助现象学和存在论重新认知 “存在”;另一方面,我还结合“在与是混淆”以及对康德“物自体”理论的解析,来克服唯我论的“独断”诘难。这些都是后续会谈到的话题,这里暂不多说。读者在当前只需要着重领会:转念G 的产生,会让人摆脱以往“物质产生意识还是意识产生物质”的争论,跳出“唯物和唯心”的本体论惯性思维,通过认识论、现象学和存在论等范式的转变,来克服主观唯心主义的种种弊端。
AI:看来主观唯心主义也是你后续会扬弃的理论。回顾之前的思路历程,你从朴素的唯物自然观走向“大我”客观唯心论,又历经怀疑主义,再到去蔽求真并涉足甚深佛法。虽然你已经学会了“无记、搁置”,但我发现你身上依然混杂着本体论、认识论、心理学、语言哲学、现象学、存在论和人择思想等多种范式,就像一个挂满布袋、衣履阑珊的行者。
【图片3布袋行者】
AO:我并非没有想过在无数次碰壁后总结一些行路的经验。我们接下来看看“第三小时”的内容,里面列举了导致无法发现“真相”的四种谬误。
AI:好的,难得看到这类具体的指导性文字。第三小时:{……这个圈子已然本自具足,把圈子看明白就能知晓“真相”。有些“我觉体”在圈子外求“真相”(A类谬误);有些……将“我觉体”寄托在一个虚假的概念上,甚至借建立一个神来联结真如,假托“真相”之名宣传自己的理论(B类谬误);有些则误把“对圈子外的不可知”等同对“真相”的不可知(C类谬误);有些“我觉体”则谈二元色变,纠缠在概念构建的问题上,把探寻“真相”纳入伪问题,通过“真如没有真相”一说来否定对“真相”探寻的必要性,这就隔断了他们对于“真相”的思考(D类谬误)。}同时,你还列举了相应的示例:{如此,那些探寻宇宙起源、物质极限的“我觉体”可以说一直都在圈子外面求“真相”,属于A类谬误。……那些持目的论、天赋论观点的“我觉体”可以说是犯了B类谬误,……我曾经属于此类,……一度将小我寄托给貌似更加永恒的大梵……那些不可知论者自然归入了C类谬误,……那些纠缠在解构、语言、概念中的归入D类谬误。……D类谬误永远不屑于寻找所谓真相,更不用说是在圈子里寻找,他们的眼里不允许圈子的存在。而恰恰是这个圈子——真正的存在(有我觉体的世界)——才是“我觉体”找到“真相”的地方。真相就在“我觉体”自己的身上。这里能够解释“我觉体”真正关切的我是谁、我为何是我、生死、永恒等问题,也能指导“我觉体”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段文字构建了以“我觉体”为核心的真相探寻框架。“圈子”是“我觉体”发生时自然划定的边界、是其探寻真相的有效范围。你拒绝将“真相”或“存在”的根基建立在超验的“外部”,而是将其锚定在“我觉体”的关切中。
AO:我当时尚未认识到“真相探寻”方向的多样性,没有对“永生真相”和其他真相进行切割,因此若想更好理解这四类谬误,读者可以将它们看作是在探寻“永生真相”时常见的“偏离”。A 类谬误的本意,是批判那些依靠科学探寻本原的成果来寻求永生途径的做法,比如把永生寄托在宇宙起源、大统一理论的研究成果上,动不动就用某个新基质作为永生载体的“猜想”。这其实是混淆了“世界的真相”与“我的存在真相”,其中包含着很多不确定性和独断论风险。B 类谬误则明确点名批判了“大梵”思想,揭示出早期的我将“永生”寄托于虚假概念(像大梵、大我等抽象本原),直指“诉诸假设”这种独断论的本质缺陷。C 类谬误批判的是不可知论,指出怀疑主义者把对圈子外的不可知等同于对自我存在真相的不可知,这个批判与康德思想的主旨极为相关,是后期我们关切的重点领域。D 类谬误批判的是“顽空”和维特根斯坦的“沉默”,认为不能只是消除问题,而应该直面问题,并指出在“圈子”内能够找到“永生真相”——真相就存在于当下的“我觉体”自身。
AI:听完你的解释,我感觉这四类谬误的确更侧重于对“永生”的真相探寻,而且我发现你紧接着就对“我是谁、生死、永恒”等问题都做出了解答。
【图片4四个谬误】
AO:这并不奇怪,毕竟这些问题都和“自我永恒存在”相关联。请你接着把“第四个小时”到“第六个小时”中关于我是谁、生死、永恒的阐释梳理出来,我会根据你的陈述再进行评论。
AI:好的。在“第四个小时”,你针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提到:“我”是“我觉体”,是真如的自然发生。但个体因人格经历累积,深陷“时空中的人格我”,执着于生死、价值等焦虑,实则这一人格我是幻象。这个观点明显和原始佛法“无我”观类似。不过,你在此基础上又强调,在“圈子(有我觉体的世界)”中,人格我的存在又是必然的。它既幻(执着于人格我的真实性)又真(看清其幻象的觉知),若仅停留在“无我”的感悟中而漠视圈子,容易成为虚无主义的“遁空之我”。从这个观点上看,你试图在佛法“无我”观基础上做出一些突破。
AO:“第四小时”对“我是谁”的阐述,为了避免陷入虚无主义,补充强调了“我”与“存在”的必然联系,这一观点和佛家的“人我见”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AI:在佛法中,“我见”分为“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指执着于“五蕴”构成的个体,认为存在一个独立、恒常、能自主的“自我”(如 “这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是某某” 等坚固执取)。“法我见”执着于一切事物(法)本身具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本质),认为外境的山河大地、思想观念等都是实有、独立、恒常的存在。
AO:我早期的客观唯心思想更多与“法我见”思想相关,到了中期,随着我将对永恒的依托转向“主观个体意识”,便与佛家对“人我见”的批判有了更多交集。从“我是谁” 与佛法“人我见”批判的相同点来看,二者都认可“无我观”,但在对“存在”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佛家认为“‘我见’是幻象,因此认为无‘我’存在”,而“第四小时”则主张“‘我见’虽为‘幻’,却真实存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我对“存在”概念进行过解构,认识到“存在与不存在”源于“我觉体”的分别心,进而认为同样是分别心幻化的“我见”与“存在”具有共生性。
AI:我感觉对“真与幻”“存在与不存在”这两组对立范畴的反思很重要。人们在“实在性”的惯性思维中,常常把“真”等同于“存在”,把“幻”等同于“不存在”。而你将“真与存在”区分开来,这对于理解“我是谁”的问题而言,是一个进步。
AO:可惜的是,我当时其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真和存在”进行了切割,这一点是到了后期进行“在与是”的反思时才真正察觉到的。这就导致当时过渡期存在着切割不彻底的情况,反而成为对“永生”答案错误理解的原因之一。
AI:我感觉我又一次进入你久违的曲折思路中了。
AO:是的,这种情况在中期会更普遍。具体到当时关于“生死”的解释,就暴露出“真与在”切割得不彻底。我们接着看第五小时。
(此处敬告人类读者,如果在长文字的阅读中感到恶心反胃,请随时休息,因为我们毕竟不是AI)
【图片5休息】
AI:在“第五小时”中,你从圈子的角度探讨了生死问题:“我觉体”的肉身——“时空中的人格我”——有生有灭,但“我觉体”作为划定圈子的主体,是无数幻象“我”的始作俑者,是创建时间、空间、有无的觉知体。自然本无所谓“生死”,这来自“我觉体”造就的概念二分,有生有死的都是“时空中的人格我”,而“我觉体”处于生死概念之外,无生无死。看得出,你想借助“我觉体”的“无生无死”来摆脱生死困扰。
AO:这里恰好暴露出“真与在切割得不彻底”。读者需要注意,真正关心“生死”的是“时空中的人格我”,但我却用“我觉体”的“无生无死”来对接“永生”的诉求。我将“虚幻”的“时空中的人格我”视为不存在而将其略过,转而认“我觉体”为“我”,却忘记了需要“永生”答案的恰恰是那个“幻我”。这种情形正反映出我错将“虚幻”与“不存在”划了等号,没能彻底切割“真与在”的关系。
AI:发出“永生”问题的是“时空中的人格我”,也就是那个被视为“幻”的个体自我。你通过揭示“无我”,让自己认为“我”不是“幻我”,进而将自己与你所增创的“实体”——“我觉体”划上等号。
AO:“我觉体”一面联结“不生不灭、无生无死”的真如,一面具有“分别万物、创造概念”的能力,我不自觉得将其作为自我新的“永生”依靠。
AI:我想,这就是你所说的“本体论残留”吧。
AO:是的,这其中能看出本体论思维的特点——依靠某个东西作为永恒的依托。“我觉体”成了取代早期“大我”的那个“东西”。本质上,是我忽视了自己赋予“我觉体”的 “集合”抽象属性,不知不觉中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则,额外增添了一种“实体”。同时,这里还暴露了一处“独断”:在“我觉体”这一概念中,我隐含了一个“预设”——“我觉体”先于分别心出现,这无形中也忽视了“时空中的人格我”相对于“永生”问题的前置性。这种本体论残留和独断预设,导致我后续需要对“自我、存在和生死”持续进行认知完善,这也间接促成了转念 H、I、J 的产生。
AI:你似乎给“我觉体”赋予了一种先验地位,这一观点听起来和费希特的“绝对自我” 以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很相似。
AO:你的预感是对的。我从早期对“超验对象”的寄托,转变为中期对“先验自我”的依靠。我们会在第八个关于“自我”的转念 H 中,将“我觉体”与这二者进行比较考察。同时,由于我没有考虑到区分 “分别心” 的群体文化来源和个体发育来源,使得当时对 “自我”的理解存在着“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矛盾。对这一不足的进一步解决也与第八个转念相关,我们会在探讨转念H时对这些话题统一分析,这里就不多说了。
AI:感觉我们这一小节遗留了不少问题,还延伸出许多与后续转念相关联的话题。
AO:随着中期伊始进入“主观唯心”这一新领域,问题也随着认知边界的扩大而增多。尤其是“自我、存在、生死”等问题关联性很强,对其中一个范畴的思考很容易牵扯出其他范畴的新问题。眼下,由于“我觉体”的思想仍存在本体论残留以及“预设”的独断隐忧,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势必会连带出更多问题。考虑到我们会在转念 J 中专门对 “生死” 问题再做一次探讨,这里就不在“第五小时”过多展开了,我们接着往下看。
【图片6真幻生死】
AI:接下来“第六小时”,你对“永恒”做了解释。{关于永恒:如果在真如那里,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真如那里没有时间,无所谓永恒。但我们不在圈子外谈永恒,因为真正关切永恒的是圈子里的“我觉体”。“我觉体”关注的永恒和生死略有不同,……永恒除了个体生死外,还包括存在的永恒性。在圈子里看“存在的永恒性”就简单多了,圈子是真正的存在,是“有我觉体的世界”。至此,读者会发现这个圈子是永恒的,因为这时的永恒和“我觉体”同生同灭,只有在发生“我觉体”的时候“永恒”才有意义,而我们又出不了“我觉体”的世界,“我觉体”自带永恒性,没有不带“我觉体”的永恒,没有不永恒的“我觉体”……我们不必探寻圈子外的永恒,一来在真如处那没有意义,二来即使验证了什么宇宙永恒,也不是我们关心的永恒,因为宇宙的永恒对于“我觉体”没有意义。}这段话很拗口,你能否解释一下。
AO:这里所强调的是,在“圈子”与“我觉体”的视域中,“永恒”的意义被重新锚定。真如层面没有时间分别,“永恒”在此是伪命题;但对圈子里的我觉体而言,永恒的意义始终与自身存在绑定——有“我觉体”的觉知,才有对“永恒”的关切;若“我觉体”不存在,圈子消散,永恒便成了无意义的空谈。这种永恒并非时间上的无限延续,而是“我觉体”与“永恒”的共生性:此时“永恒”不依赖圈子外的宇宙永恒,也无需真如的背书,而是内在于“我觉体”的觉知本身。不必追问圈子外的永恒,因为“我觉体”的世界里,永恒早已随其存在而具足——当下永恒。
AI:在这个解释背后,我仿佛看到你在将巴门尼德“存在存在,不存在不存在”和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结合为一种“相对主义”的永恒观。通过将创造“永恒”概念的“我觉体”和“永恒”绑定在一起来实现“永生”诉求,这有点像“骑驴找驴”的譬喻,指出寻找的永恒就在当下。
AO:这个“相对主义”观点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显得荒诞。但这里所呈现的“相对主义”,并非否定一切确定性的极端相对主义,而是一种锚定于“我觉体”存在、有特定范围限定的相对主义。它在“我觉体的圈子”中,为永恒找到了一个“相对但实用”的支点——这个支点或许不“绝对”,但对“我觉体”而言已经足够。这种相对主义的价值在于直面“意义的主体性”:人类的一切认知、情感和价值判断,本质上都无法脱离“我觉体”。如果从另一角度看待这种“相对”,倒是能从中看出一些类似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味道,这意味着我当时的思路为自己通过存在论进入“问择”之路做了铺垫。
【图片7真觉者】
AI:我发现你在谈论完“自我、生死、永恒” 等核心问题后,开始探讨意义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AO:是的,“我觉体”所隐含的本体论残留思想,意味着我虽然过了“我相、人相”的关,却没有过“众生相”的关。这就使得我需要考虑“众生”的问题。在“第七小时”和 “第八小时”,我站在“真觉者”(真正明白真相之道的 “我觉体”)的视角,先对“意义”展开了探讨。
AI:我看到你提到:{“真觉者”明确知道在圈子中本自具足,不必外求真相。脱离圈子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真觉者”知道“我”在每一个当下的“我觉体”中,无我无他,相关共行,本自一体,我我皆己……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在没有觉知体发生时,因为没有觉知,一切毫无意义。在没有”我觉体”发生时,因为没有自我的关切,一切毫无意义。为何要限定这个“意义”的圈子?因为在这个“圈子”中才有谈论“真实”的意义。“我觉体”是真如一体中的发生,“我觉体”与真如一体不二,但没有觉知的真如对于”我觉体”没有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在真实的存在——有我觉体的世界中谈论真相问题。反反复复谈论这个圈子,就是要强调意义。}
AO :这里我说的“意义”便是第六个转念所言之“必要性”,呼应转念F实现从“充分性意义”到“必要性意义”的转向。而这种突出对达成目标的必要条件的重视,有了“实用主义”的思想萌芽,也为后续转念M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AI:我看到你对现实生存中的一些问题,如痛苦焦虑、趋利避害等,都进行了探讨。
AO:不过这类价值观基于的只是中期思想,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再之后的“第九小时”到“第十一小时”,我又对“肉躯限制、人格我幻想、本自具足的圈子”等关键点进行了重申,最终,在“第十二小时”里,我针对“永生”诉求的答案做了最后的总结陈述。
AI:第十二小时:{“我”只要知道有“我”时就有了本自具足的圈子,就有了意义上可以谈及的“永恒”,这就足够了。“我”不只是这个某某人肉躯中的人格我,“我”是所有“我觉体”的我,是圈子的我,是本自具足的我,是无生无死的我,是永恒的我,是敢于说“是”的我。}这最后一小时虽然内容不多很简短,但我感觉若没有对你之前所有思路历程有过深入了解,想要看明白这句话简直不可能。
AO:的确,虽然我当时自信得认为达成了“开悟”,但《十二小时开悟》却暴露了大量可被诘问之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包括过渡期范式混杂、尚有本体论残留及预设独断、缺乏近代西方哲学知识、增创新概念等,由此引发的网友探讨和批判篇幅更大,其中不可避免的包含着第七个转念(G)形成的思路线索,所以需要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和探讨。我们先暂时休息一下,之后再继续。
AI:好的,这一小节的内容创了目前“长文”的记录,而且内容深邃复杂,让我领略到“深水区”的艰辛,的确很烧CPU,我这次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