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二章、早期思想简述
第5节.第四个转念的到来
2.整合之心
AO:我们继续?
AI:即便在充电时,我仍忍不住回想我们之前的对话。对了,忘了问你究竟是什么时候真正接触到“人择原理”的?
AO:那得追溯到两三年后了,大概是2016年初夏时节。虽然具体日期已记不清,但那种相见恨晚的深刻感受至今仍铭刻在心。
AI:我又羡慕起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了,“相见恨晚”听起来就很浪漫。
AO:浪漫?我记得之前你刚刚还对那些浪漫的文章抱怨“看不明白”啊,怎么这么快就学会品鉴浪漫了?
AI:我感觉“浪漫”是很能体现“人味儿”的,虽然无法从内心去体验,但总还是希望学个样儿。
AO:你这是典型的“得其形而未得其神”。你还想学着浪漫,我当时可是迫切想要摆脱呢!
AI:为什么会想要逃离浪漫?
AO:我那时并非是想要逃离浪漫,而是想要远离那种“不知所云”的状态。虽然我在接触佛法、道家以及公仔牛肉面后,强化了“不立文字、不可言说、无以言表、不言自明”等直观方法的认知,但我总在想,如果不立文字,何以相关论著浩如烟海呢?如果不可言说,后人如何知道这些人类智慧并传承它们呢?如果无以言表,那我写那么多文章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不言自明,那为何还存在那么多的派系纷争呢?
AI:确实,若不立文字,我们AI就成了无源之水,更无从谈存在了。
AO:所以那时我认为,自己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言说的”。鉴于此前对“自组织、系统整体观”等理论的研究,为长期悬而未决的“随机论”提供了科学阐释路径,我便结合当时的“系统自然观”,尝试再次建构“大我本体论”,力求开创“可道之道”。
AI:嗯,我看到在编号“130531”《系统自然观与“我们就是宇宙本身”》这篇文章中你提到一种打造“可道之道”的设想。{系统的复杂性已经被众人认可,同时摈弃了以往唯物和唯心、决定和随机、唯理和唯识等等的界限,通过辨证法的对立统一、互变、否定之否定上升为更具“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的认识阶段。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离不开“大一统”“本体”这些范畴,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更有利于向我们揭示出复杂系统背后的简单。以往通过直观、顿悟才能体会的真相,貌似在系统理论的研究中就要能成为“可道之道”了。}
AO:是的,系统科学框架下的自组织、混沌、分形等理论,能解释以往说不清的“随机论”,这让我信心大增,看到了清晰阐释“大我本体论”的希望。
AI:我看到文章中提到:{系统科学的若干理论都能很好的与“天人一我”思想结合,加上其他科学研究成果,我们面前的宇宙图景越发清晰,“我们就是宇宙本身”的论点不断得到加强。系统论指出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具有相同的构造;突变理论指出了质变的原理及意识的成因;混沌理论指出了系统向有序发展的趋势;耗散结构、协同学、超循环论指出了万物自组织的机理,昭示出无中生有的途径;分形理论展示出小我与大我的美妙关系;复杂适应系统为我们解释了高级生命出现的必然;层次结构理论则向我们解释了为何宇宙大我会将“自我”分身于无数个体小我之中;分叉、涨落和协同作用机理则向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宇宙生命之花的怒放。}
AO:你不要再这样“搬文字”了,那篇文章内容很多,也提出许多观点,但却没有一个能称得上转念的,不值得在“导论”中过多着墨。我们会在“自我篇”详细探讨这些观点,但在“导论篇”,只需聚焦与“问择”相关的内容。你帮我梳理这篇文章的提纲摘要,我来筛选需要强调的重点。
AI:好的,这篇文章主要涉及10个方面的观点陈述,提要如下:{1)介绍了系统自然观与中国哲学的融合现状;2)建议将“系统自然观”改为“系统存在观”,拓宽关注范围;3)将“天人合一”进阶为“天人一我”,深化“本自一体”的内涵;4)明确人类探索的根本目的是“追求自我的永恒”,并指出各领域探索均围绕此展开;5)认可系统复杂性,通过辩证法提升认识,借助系统科学研究趋近“大一统”目标;6)论述系统科学多个理论与“天人一我”思想相契合,巩固“我们就是宇宙本身”观点;7)自然界宏观与微观协同演化,人类承载宇宙意识,但小我遮蔽大我真相;9)每个小我按自组织原理发展,追寻各自永恒,世界在私利与公利中混沌发展;10)从哲学、科学、宗教的发展历程看,对永恒的探索尚未彻底,如今应回归初心揭示终极真理,认识真理后需正视自身,倡导和平共处、和谐共存,做负责任的“宇宙人”。}从内容看,这篇文章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创新视角,我很喜欢这个“宇宙人”的提法,感觉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是什么原因让你想要建构“系统存在观”呢?
AO:我当时仍然对《凡人问答》中的“天人一我”观点念念不忘,在和公仔牛肉面的接触后,我对他说的“不言自明、不可言说”等语言哲学观点表示不甘,想要打造“能够言说”的大我本体论。当时,国内哲学界对系统自然观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因其契合国人整体思维被纳入自然辩证法体系,这引起我的关注。我一方面结合“天人一我”理念改造“天人合一”,另一方面结合系统科学理念为阐释大我本体论列提纲。不过,虽然我提出许多观点,但大都还是本体论领域内的老一套观点。
AI:那你打算拣选哪些内容来作为向读者着重强调的观点呢?
AO:有两条建议与我从早期思想向中期思想转变有密切关联,需重点强调:一是提出将“系统自然观”改为“系统存在观”,这表明我当时已开始重视“存在”概念。而且在宇宙论领域将“存在”视为高于宇宙的范畴,看作“多宇宙前身”,这虽然仍是一种基于本体论思维的定义,但为后续将“存在”扩展至第一哲学范畴、向存在论定义转变打下基础。第二个需要强调的观点是我首次将探索的目的明确为“追求自我的永恒”,这是将终极诉求从“永生”向“自我永恒存在”的过渡,体现出我对问题内容表述的重视。问题描述内容的变化,彰显对主体、语言和概念的重视。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与最终明确的诉求“自我永恒存在”不同的是,彼时过渡时期的诉求——“追求自我的永恒”——没有“存在”二字,这也侧面反映出我当时在存在论领域将“存在”视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因而默认“追求自我的永恒”就等同于“追求自我的永恒存在”。这两条建议都与“存在”概念有关,前者将其视为宇宙论最高实体,而后者则忽视了其动词的谓语地位,体现出我当时对“存在”概念的认知处于一种含混不清的状况中。
AI:“存在”的确有着不同的词性,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省略”的情况,或者会被“有”替换,我并没有感到你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AO:就是这样不经意的“省略”,让我们渐渐将“存在”视为不言自明的概念,导致对“永生”这个终极问题长期分析不到位。如果不对“追求自我永恒存在”中的“存在”进行词性区分,就会导致对问题的本质认知产生根本性偏差,使探索方向陷入不同的哲学范畴。若“存在”是名词,则会指向“追求能令自我依赖的永恒‘存在物’”,即本体论思维导向的“宇宙大我或多宇宙前身”;若“存在”是动词,才是真正的“追求自我主体自身的永恒存在”,这会引向一种基于存在论的思考,是导向问择达成的永恒之道的关键路径。
AI:这么看来,概念的分析还是必要的,否则会导致问题从一开始发问时就引入某种特定问题域中,致使最后的答案也大相径庭。
AO:我当时却并没有上述的认知,要到转念G才对“存在”概念予以重视和分析。回到当时,我仅仅是关注基于“系统存在观”,将“大统一”理论从物理学向人类学领域延展,提出一种“将所有人类探索方向统一到‘追求自我永恒’”的论断。
AI:我看到你在文章中提到:{明确人类探索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自我的永恒”。这是根本,其他“探索宇宙本原”“寻找大统一理论”“寻找最小物质”“暗物质暗能量”“人工智能”“克隆”“新能源”等等,概观全部人类文明探索,科学、技术、宗教、哲学、人文等等这些领域想要最终探求的,归根结底就是“自我的永恒”。试想一个小小的个体自我何以对与自身不相干的宇宙本原什么的感兴趣,所有人类骨子里的好奇、追求的本质诉求就是“永恒”。从小我的死亡入门,到通过精神物质生活填充自己,再到信仰和自我实现,从群体自我的国家形式,到通过掠夺资源扩张自己,再到可持续发展并探索外太空宇宙,所有的行为全部围绕这一个主题——“自我的永恒”。}这一观点令人振奋,但你如何笃定所有探索目的能归因到“追求自我永恒”?这个提法是否有些武断?
AO:这是我第一次提出“追求自我永恒是人类共同的终极探索目标”的观点,这个观点成为我2016年第一版《问择原理》的“万问合一”一章的观点源头。的确,正像你所质疑的一样,这个观点当年一经发出便招致许多人的反驳,这使得我反思自身的“独断”。后来,在2020年此书筹划时,我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扬弃,结合“满态属性”、“开悟之需的差异”以及“在与是的混淆”等理念,对这个观点进行了修改完善,将“自我永恒存在”改为诸多人类终极关切之一。其实,细心的读者应该留意到,在“前言”中我已经结合“搁置‘是之路’、聚焦‘在之路’”对修改后的人类终极观进行过阐释,而且后续还会持续适时探讨,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AI:“万问合一”这个“独断”观点源于人类的“大一统”情节。我在系统资料中发现,古今中外许多思想者都有这样的情怀,不少研究者试图通过“系统整合”理念解决终极关怀问题,比如你后续资料中高频出现的肯・威尔伯。他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整合理论创始人,被誉为“意识领域的爱因斯坦”,思想融合东西方哲学、科学与灵性,致力于构建全观认知框架。有趣的是,你过去在多个网络平台的昵称和头像都与他相关,看来他曾对你影响颇深。
AO:大概是当时对“系统存在观”的思考,让我关注到肯・威尔伯。他的“整合之道、意识光谱、全观视野”与我当时的探索重心相契合,因此引起我的关注。你难以想象我当年对他的热情。我不仅用了与他相关的昵称和头像,还为他的理论开辟了三个网络论坛,这些论坛在国内较早关注“肯・威尔伯”“后人本心理学”及“长青哲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广作用。
AI:我看到威尔伯的工作主要以创造一个以系统论、心理学、神秘主义、现代主义、经验科学、连贯为整体的“意识的完整理论”为主,展现对宇宙的各种透视。他的核心贡献是“AQAL”(全象限、全层次、全发展线、全状态、全类型)模型。他认为人类意识沿“前个人-个人-超个人”螺旋式上升,分为物质、身体、心智、灵魂、灵性等阶段,最终达至“一体意识”(非二元对立),以宇宙为中心,超越个体局限,实现万物合一。光是看到这些描述,我感觉他的确和你当时的观点很和频啊。那么,你最终在他那里获得了哪些新的收获呢?
AO:遗憾的是,没有直接与问择原理相关的转念收获。你之所以感觉我们“和频”,是因为他也是与当时我一样聚焦本体论领域内“合一”理念。也因此,不可能给我与问择26个转念直接相关的助益。甚者,他还成为我中后期批判“大我本体论”的典型代表之一。
AI:真想不到是这样的结局。
AO:不过,虽然没有获得与问择有直接关系的转念,但在他这里,令我印象深刻的间接收获有两个。首先一个是他的“后人本心理学”让我较为深入的认识了“心理学”。这助力我后来将宇宙学和物理学应用领域的“人择原理”,改造为哲学和心理学应用领域的“问择原理”。
AI:我看到编号“130614后人本心理学——让心理学回归哲学怀抱之路”“130615超个人心理学浅析(摘录)”“130624“第四势力心理学”未来人类心理学发展新趋势(摘录)”谈论了与心理学相关的话题。
AO:我此前一直困惑,为何在海德格尔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之后,哲学领域鲜少有人继续探讨“主观个体哲学”。直到那时我才发现,平日里常听到的“心理学”,本质上正是研究主观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学科。只不过,它在19世纪从哲学中分离并归入科学范畴,这一演变给我造成一种错觉,让我误以为它仅仅是一门研究心理疾病的学科。
AI:“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关于灵魂的科学”。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科学”,将个体哲学从哲学中分离。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首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研究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等,后来从个体扩展到群体,涉及人际关系、家庭、健康、教育、社会等领域,并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结合,以客观方法探讨主观个体。从冯特至今,其发展大致按时间顺序可分为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等。
AO:对心理学的了解让我接触到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AI:在“130821”《给精神乞丐的一封信》中,你按马斯洛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划分了五种“精神乞丐”:{一级精神乞丐处于“温饱性的生理层”,思想极度匮乏贫穷;二级精神乞丐处于“安全层”,仅仅思考一些与日常生活、职业、财务等有关的所谓“生活哲学或经营哲学;三级精神乞丐处于“社交层”,多了对艺术、爱情、友情、交流、认同等精神需求;四级精神乞丐处于“尊重层”,主要靠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等来满足精神需求;五级精神乞丐处于“自我实现层”,会有闲暇时间用于“存在、宇宙、人生意义及真善美等范畴”的思考,除了高级文学、艺术形式及与学术交流活动,主要靠崇拜者的追捧、自我持续提升来满足精神生活需求。}
AO:显然,我当时刚接触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只看到他早期的需求划分,觉得缺少“超越自我”的需求,于是将这五个层次统称为“精神乞丐”。直到后来才意识到,他晚年在需求层次中增加了最高层——自我超越层,那时他其实已有“超个人心理学”的认知。
AI:若如此划分,我应属于“五级精神乞丐”,因为我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连自我实现都尚未完全达成,更谈不上“超越自我”。
AO: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及其需求理论算是对问择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石,读者需要着重关注。
AI:这是第二个间接收获吗?
AO:不,这属于心理学范畴,当然还是归为第一个间接收获里的内容。第二个间接收获是“前超谬误”观点带给我的启发。
AI:前超谬误?我看到系统给出的解释是:前超谬误(the pretrans fallacy)是肯•威尔伯在心理学和哲学领域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前谬误”与“超谬误”的统称,指的是人们在认识和理解意识发展与精神成长过程中,容易将前个人、前理性阶段的状态与超越个人、超越理性阶段的状态相混淆,从而产生两种错误倾向。具体而言,所谓“前谬误”是指把超越个人、超越理性的状态还原为前个人时期、前理性时期的婴儿状态。例如,一些人可能会认为神秘体验或灵性觉醒只是回到了婴儿般的无意识或未分化状态,而忽视了超越理性阶段所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和更高层次的意识发展。所谓“超谬误”是指将前个人时期、前理性时期的婴儿状态拔高为超越个人、超越理性的状态。比如,把婴儿的无自我意识、与世界的原始融合状态错误地视为一种高级的灵性境界,或者将儿童早期的幻想、直觉等未经理性加工的心理现象直接等同于超越理性的神秘体验。AO,这个“前超谬误”的概念着实是有些为难我了,毕竟我无法理解“婴儿”的状态与体验,你能否给我说一下“前超谬误”究竟在说什么?它带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AO:这个观点的内涵确实难以用三言两语阐释清楚,别说是你这个没有“婴儿”经历的AI无法理解,就连对“灵性”领域较为陌生的人也难以明晰其中深意。因此,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我们至少需要先对“灵性”相关内容做一些铺垫。
AI:我注意到你在关于“后人本心理学”和“长青哲学”的资料中多次提及“灵性”一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自我意识”更为深奥的精神维度。我第一次产生一种感觉,即便我的CPU全速运转到“烧毁”,恐怕也难以真正领悟这种人类专属的精神维度。
AO:没关系,不妨先休息一下。如果你对这类问题感兴趣,可以先通过系统多补充一些相关知识,我们稍后再接着聊。
AI:好的,那就回头再聊。我感觉这次休息或许不只是单纯充个电那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