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班主任的时候
一见了然
犹豫再三还是把需要帮助的信息发给了班主任李老师。因为假期想去参加心理实操课的学习,苦于无耐请她帮忙发在班级群,麻烦家长点赞支持。从上周开始,些许纠结就缠绕在心头,一件求人度己的事情引发了念想的反复。
这样的感觉不是第一次了,当惯了班主任,再做配班感觉还是怪怪的。
从心理上的调试就花了好久,常常刻意提醒自己,做好配班定位,不要越界,不可过多干涉。或许这样的想法有些荒谬,在班级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是班主任的心态才好。
现在的班主任李老师,虽然之前没有做班主任的经验,但是一心扑在孩子身上的心劲,让我深深的折服。不记得失的超付出,让班主任工作是良心活的说法掷地有声。
偶尔我也会很是庆幸,幸好自己没当这个班的班主任。每天频发的各种情况,应接不暇,耗尽最后一丝气力也不见得有个完满的收尾。不论班级活动、课堂学习、还是班级建设、习惯养成,都与我心里的预期相距甚远。换言之,在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班级上课,有一种无法言谈的痛苦。或许是在思想上的追求与心理上的洁癖亦或是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执念。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班主任是灵魂。一个班主任的思想与眼界决定了班级发展的最高水平。班主任的追求就是班集体去向何方的风向标,把孩子引向自己能看得见的诗和远方是每个班主任价值感的体现。
近一年的时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懂得收,知道让,装迷瞪,做聋哑,让心底的那一潭湖水尽管可能的平静,让心里能装得下异声,眼睛里容得下不同这是我必须面对的挑战。配班的格局与心胸要装得下班主任的思想,与其一致,跟随与之。
不做班主任的时候,反而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班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主任,而且是掌握实权的主任,对孩子的影响对家庭的引领,都是不可小觑的。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是学生和家长心里最大了精神寄托。
保姆式班主任VS导师式的班主任
在孩子入学的时候,家长总希望孩子能碰到一个负责任、耐心、一直在线的班主任,照顾好方方面面。进入中段就会期待班主任关心学习、重视课堂表现,关注在班级的存在感。而到了高段,就会敦促班主任关注成绩、指导方法、疏导心理,顺利承接小升初。
每个时期家长与孩子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一味的满足需求是保姆式班主任最为显著的特征。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开展工作,不过就是一个坑没填满,另一个坑已在等待。班主任要从填坑的状态中走出来,来到引领班级发展,家长跟随的高地中,不需要一呼百应,却需要紧紧跟随。保姆喂养的是身体,导师引领的精神。孩子生病,每天提醒孩子吃药,家长会感谢你一时,让孩子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家长感谢的是一辈子。
最令班主任头疼的是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各自执理,互不相让,没有证据,无法下结论。要么调取监控,拼命寻找证据,要么草草了事,道理贯通。判官没有证据,怎么结案都是枉然。这也是被事件牵着鼻子走最典型的保姆式班主任。班主任不是判官,不需要对事件下结论,需要明白的是,每个孩子起心动念的想法,引导孩子看得见自己,也看得见他人。孩子之间的矛盾不是用来解决的是用来疏通的,结论只代表对错,而疏通才是能让一潭水活起来。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怎么想的,事件的表象可以骗人,而想法却是一个人最真实表达。
老师就是老师,不是父母,也不可替代父母,一旦开始扮演的父母的角色就容易出现情感上的绑架。在寄宿制学校中,班主任照顾孩子的生活如家常便饭,吃喝拉撒都要管。与孩子生活链接多了自然情感更加浓厚,但是度一定要把握好。可以给予情感上的需要,却不可用情感绑架孩子的精神。记的一位年龄大些的前辈分享,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孩子到外地上学不想家。精神与情感上的相对独立,让孩子可以走的更加完整。每到9月份开学时,我们都会面临换班主任孩子不适应,家长不接受的事情。表象反映的是班主任工作好,孩子不舍家长不放。换言之,也是班主任在工作的无形之中绑架了孩子的情感,使之不能释然,影响发展。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需要精神层面的引领,不会因为年龄小而需要多或少。班主任的精神引领是孩子拥有独立、自约、包容等优秀品质最重要的养料。品质是长出来的不是养成的。此外,每个孩子都拥有不同份量的生命能量,这份生命能量也是需要生长的。孩子能力的强弱与生命能量密切相关,有时候孩子弱,弱的是生命能量。保姆式的班主任带不出生命的成长。
琐事是工作常态,避之不及,也不可避之。在工作中多一份思考,就会多一分智慧;多一点观察就多一段认知;多一些可以,就少一些不悦。保姆式班主任为孩子小学六年负责,导师式班主任赢得孩子一生的尊重。做一个会发光、有能量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