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某些事情耽误了一周没有发文,可是关注我的朋友数量竟然还不减反增,甚是惭愧。
详细看了大家在后台的互动数据,发现几乎都是被「超级数字力」相关的文章吸引来的,看来大家还是对财报分析、投资赚钱这样的干货兴趣颇深呐。
【第一次超级数字力之后】
6月末,我参加了北京第四期「超级数字力」,一晃眼四个月过去了。
最开始,被这个课程吸引是因为一直以来对财报分析、证券投资都是感兴趣的,但并没有掌握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实际操作起来时专业度还不够。如果说小白都能快速入门的课,而自己还不至于是一只纯小白,现在不补、更待何时?
然后是,受困于学费高昂的问题,后来这个点想通了,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更何况这是投资,关键是它能改变我的生活吗?它能让我变得更好吗?如果是 Yes ,那么就 Yes 啰。
再然后,6月上了第一次课,两天的课程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当时仿佛听懂了,但脱离课堂之后,自己用起来还是存在不少具体的问题。看书也好,问同学也好,先自己消化几个月,然后再来真实课堂一次,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一次,我计划的是带着具体的问题来体验,希望通过这一次,我能改变更多,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第二次超级数字力之前】
为了让自己付出的时间、学费、注意力能产生更大的价值,我希望第二次的学习更有计划性一些。
整理了在过去四个月里遇到的问题,算是小结,也是自己的一份「超级数字力 To Do List 」,这份清单不仅需要带入第二次课程中,还需要在更长的未来里得到解决。
To-Do-List:
1、独孤九剑的五大财务指标的理论都理解,但应用在不同行业中时,各自有哪些数据特征?不同行业的数值如何应用?比如金融行业与生产行业的差异在哪里?
2、独孤九剑的分析套路都理解,但有哪些典型数据陷阱?有哪些行业有比较典型的陷阱特征?有哪些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指标间的勾稽关系来识别假象?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数值趋势变化特征?
3、很难找到一只每个指标都好得不得了的股票,对于那种“部分好”的股票,在不同的行业类别中,应该如何甄别?
4、估值时,用年报值?还是季报值?两者差异太大。
5、股价估值模型的逻辑?是否有其他的估值模型?优劣势是什么?
6、如何根据不同行业的数值特征,合理预估入场价位?补场价位?出场价位?
7、如何判断是否值得定投?定投策略又如何安排?什么时候该下手?什么时候该收手?怎么调整?
8、不是所有股票都适合长期投资?握到什么比例出?
9、市盈率的取值逻辑和方法?东方财富网、新浪财经等不同类别的市盈率取值有差异,如何选用?不同行业的市盈率应该如何取值?
10、除权、除息、转增、分红等情况下对股价的测算有何影响?
11、除了数据,其他的影响因素?
12、如何盘点家庭资产?如何配置家庭资产?股票资产配置金额?比例?
13、不同市场股票数据源平台?
14、推荐哪些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知识点/数据模型/书/课值等。
15、关于数字能力,与自己的未来还可以有哪些链接与联系?
【关于学习的原则】
我发现,学习这件事于我而言,它并不辛苦,反而是在辛苦时可以放松自己的一种修行。
生活当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当感受到自己触礁时,学习这件小事就变成了一种能让自己冷静下来,脱离危险,重回大海的救生艇。
但,这并不是说要为了学习而学习,还是要讲究一些策略,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找到一艘最好的艇,以最快的速度奔去最远的地方?
现如今,互联网中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数不胜数,微课、专栏、分享、社群……在大众化的知识焦虑背景下,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姿势呢?
极具诱惑性的营销文案总是防不胜防地让人掏钱包,如何才能把钱花得值?如何找到物有所值、品质上乘的学习体验呢?
在花出了几万的学费、踩过了不少的坑之后,我也算增长了“剁手技能”,几个原则,说给你听。
1、最最最最最重要的基本是,能真正认识自己,有清晰的定位,有具体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自己缺什么,要补什么。否则,上了很多课、读了很多书,到底改变了什么呢?
2、别妄想什么都学,可以涉猎很多但不必样样精通,意思是能正确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让未来的投资回报最大化。不在自己定位中的内容,要有取舍。否则,学了那么多,自己到底学会了啥?到底成为了哪个领域的专家?
3、花时间学了的那些内容,是否回过头来解决了生活中、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哪怕是改善了一点点?如果没有,那么就要审视这件事是否值得继续?是不是真的需要?是不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4、不求靠一堂课或者某个专家帮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听教,但最终能走出多远是自己的事。正所谓,听别人的建议,做自己的决定。
5、当下做的这件事,是否还能有所延伸?还能有哪些更多的收获和链接?
这是今年第二次自费飞北京,除了「超级数字力」回训之外,为了让机票钱花得更有价值,我还为自己安排了另一件很特别的事,到底要干嘛呢,回来再告诉你。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