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部分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高批判性是否会让人很讨厌",毫无疑问不注重技巧的批判是无法让对话继续下去的。所以我提出了
六、关于本书的第六个问题:怎样既保持我们的批判性也能维持住和谐的对话环境?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你来我往“的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信念和结论不断提问时,必须要考虑对方的方应,以免被当作没事找茬遭到对方的”胖揍”。
我们去像他人提问或者去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都是在使用“论证”(argument)这个概念,一个论证由两种形式的梣属构成:一个结论+支持结论的各项理由。
当我们不断像他人征询他们的论证,或回答别人对于我们论证的疑惑时,我们才能成为更有思想的人。
但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让对方明白我们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非”找茬“的态度,要让其相信我们的本意是好的。
(一)谈话策略
本书提供了几个谈话策略,可供我们维持和谐的对话环境。
1.可以通过”你是是不是说......?“的句式,确保你完全明报对方所说的意思。
2.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证据或者理由能够使他改变现有的想法或观念。
3.提意休息一会儿,使得双方都可借此找出支撑自己结论的最佳证据。
4.询问对方,为什么他认为你所使用的证据比较薄弱不足以支撑你的结论?
5.尽量消除分歧,寻找折中共赢的点。把对方最好的理由和你最好的理由融合到一起,是否能得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结论?
6.寻找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双方都认可的其他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双方分歧的点在哪里。
7.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他人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得语气升温,你要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是虚心学习,不是舌战群英。
8.表情得冬作都要表现出谦恭地样子,不要摆出一副全职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从上面几条策略我们去反推那些我们认为很讨厌的、面目可憎的人(含自己)是什么样子?
高高在上、坚决不退让、始终纠结在分歧点、语气急切压迫等等,皆是缺乏沟通策略的表现。
(二)营造交流的友好氛围
你是愿意创造“只要有人不同意你的观点,气氛立马就剑拔弩张的氛围”还是“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让对方能体面且大方地表达不同的看法和见解”?
无论写作还是演讲,大部分人都会遏制不住地创造出第一种氛围,彰显自己的“一言九鼎、霸气十足、说一不二”的气概,这样的气氛从表面上看甚至可能会觉得有趣且有见地,比如一些尖锐、毒舌的影评、书评,不少人为之季击节称赞。
但这样的氛围极易将批判性思考者拒之门外。
未完待续,今日继续阅读,明日打卡记录
20211031 十井与言火 (市井烟火谐音)记录身边真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