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偏见都源于认知的局限。最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茅塞顿开,这些年许多对偏见的嗤之以鼻,或不满或不以为然的情绪在这里找到了缘由。
最初接触偏见是在大学辩论队的一次换届大会上,换届来的学长说了一句话,不要因为别人的偏见而放弃自己的热爱,那个时候刚刚接触辩论,辩论的一切与我皆是陌生,对这句话也没有什么更深的体会,只是觉得别人的偏见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直到慢慢在辩论队里待了一年,身边的人走走停停,只剩下几个零星同伴,我们性格大相径庭,唯独在对辩论这件事上高度一致,争执的时候就事论事,反驳的时候以理服人。真正认识到大家对辩论的偏见是在和舍友的一次闲谈上,记不清当时聊了什么了,总归是对一件事的什么看法,我有些不认同她的观点就随口说了一下我的想法,于是就立刻看到她变了脸色,摆摆手笑得莫名说:“我不跟你争,你搞辩论的,我哪能说得过你。”当时我愣在原地,回想了刚刚的谈话也没有什么火药味,我也实在搞不懂她突如其来的这一句话,只是觉得有些无味。再后来和别的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谈起来参加的社团,我说了句辩论队,他感叹了一会儿回了句:“那你以后的男朋友真惨,吵架哪能吵过你呀?”好像辩论什么时候就等同于了吵架,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它就是吵架,一项只图口舌之快而毫无意义的争吵。
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天赋的辩手,至今还能留在辩论队里,忍受着这些冤有头债无主的偏见,最大的原因还是觉得喜欢辩论讨论中的氛围。那种认真交谈,愿意倾听的氛围。在节奏加快、泡沫横飞的当代,有时候会很遗憾地发现没有人愿意会与你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大家对一件事的讨论只停留在单纯的批判或是情感的宣泄,没有人在意对方回应了什么,认同的什么,我们只愿意相信我们想相信的东西,同样也只愿意听我们想听见的东西。输出完成了分享欲的重头戏,剩下的就由应和的赞同来点缀。在这个社会中,当轻慢和敷衍已成一种常态,认真反而成了一种怪象。于是那些认真倾听过,想要发表一些不同观点的人反而成了受人排斥的怪胎。
偏见是人单向封闭式交流的产物。我们发现在辩论中如果想有理有据地反驳对方的第一步是倾听对方在说了什么,只有了解了对方的观点与看法以后,才能找到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拆解。同样被说服的基础也建立在倾听,倾听过后才能了解其中道理。而秉持偏见的人会一直坚持偏见,不是因为能够说服他放下偏见的人或事件从未产生,而是因为他自己切断了一条可能被说服的路。他把自己囿于那一方自己建造的田地里,只听到自己愿意听到的观点,看能够佐证自己看法的事件,不断给自己加深自我观点的证据,从而在面对“异类”的时候可以继续保有着高傲与不屑,去嘲笑他人的傻,去轻蔑于他人的坚持,去抨击他人的可笑。
然而可笑的究竟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