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听过此课程的人可先参考下述连结
本次课程中,李善友教授介绍了理性的第二副眼镜,并指出思维模型善于用“广义逻辑自洽“来自圆其说,让人脑陷入“思维模型盲区”:所知障和从众效应
你曾经因为从众效应而陷入“思维模型盲区”吗?面对与群体认知相悖的现象时,你曾经用什么思路来调和这种矛盾呢?请结合自身经历反思当时维护错误思维模型的心态,以及如何避免陷入这种状态?
解析:
1: 为什么要使用理性的第二副眼镜?
感性的第一副眼镜快捷直观,不过感性经验能够带来的认知是极为有限和残缺的,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类拾起理性的第二副眼镜。通过理性的思想整顿,把经验事实通过思维模型进行二次加工,才能得到更广更深的认知。第二副眼镜的构建更耗能,更曲折,但是逻辑的洞察力能够超越狭隘的眼见为实,赋予人类更大的能力,拒绝第二副眼镜就相当于在现代社会中选择失明。
2:为什么思维模型是主观而不是客观的?
思维模型并非是客观真理,而是主观自洽的逻辑体系。在思维模型中,逻辑的力量需要超越直觉和感受,才能自由地理解,分析,推演和想象来自感官的信息,这是一种主观的行为。一个人拥有的大多数思维模型并不来自看到的事实,而是来自对前人思想的认同,甚至是被灌输。所以思维模型不是客观的。
3:真理连贯论是否可靠?
真理连贯论认为: 和我们的思维模型相吻合的就是真理。但是每个人的思维模型都受到哲学理论的传承,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更受到社会环境的压力而各自不同。我们感受到的现象,都会被思维模型筛选,扭曲,同化,从而实现广义逻辑自洽。因此思维模型就总有自圆其说的倾向,这造成了第二副眼镜的盲区:“形而上学禁闭”。所以真理连贯论有时也不可靠。
4:如何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禁闭”?
人类永远无法彻底打破“形而上学禁闭”。因为真理的尺度就是真理本身,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当下认知的囚徒。当你突破了一层“所知障”,也就同时为自己布下了一层更隐秘的“所知障”。当你从一个“羊群”中觉醒,也就同时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羊群”中。但是意识到认知框架的局限性,我们可以警觉“形而上学禁闭”带来的思维遮蔽性,让生活的可能性空间更大一些。即便“求真”不可得,“求存”可以做的更好。
小结:
感官直觉的不足,让我们亟需戴上理性的第二副眼镜。主观的思维模型,带来了更宽广的认知,也让我们陷入了更难破除的“形而上学禁闭”。虽然真理并不可知,但是思维可以训练。理解两副眼镜的优劣,才能获得更好的“求存”。
我曾陷入的“思维模型盲区”:这世界是我认知中的世界?
我是在台湾乡下长大的小孩, 曾经我以为我的家庭跟其他同学家庭情况差不多其实不然, 后来到台北念大学, 北部的同学跟我南部来的学生习惯跟观念都不同, 出社会后来了大陆工作, 虽然一样说着普通话, 但每个省份的人习惯跟观念还是不一样, 后来又开始听得到到参加混沌大学, 我一次次到新的地方生活就得到了新的认知, 也一次次到了新一层的所知障; 但还是会无法摆脱从众效应会认为其他地方的人事物跟自己印象或理解中的一样
我曾采取这样的思路来调和与群体认知相悖的现象的矛盾
了解历史, 我念书时不喜欢历史, 后来慢慢越来越喜欢, 我可以了解当地近几十年的历史来知道为何会产生这种习惯跟文化, 当然历史可能也会有错的时候, 但有时这种归纳法会让整个缘由显得更加合理, 也符合系统一的思维方式; 如果我能早一点了解科学思维跟第一性原理, 可能会能进入到更深一层的所知障。
如何避免陷入、维护错误思维模型
其实我不认为有什么错误的思维模型, 只是个人知道的多寡, 个人能真正应用的多寡, 个人理解的思维模型能否应对自己的认知边界, 如果不行就要再去寻找更适合的思维模型(跨越非连续性)例如:李善友教授跟芒格都能理解100个左右的思维模型, 并且对最重要的10~20个非常熟, 不时把发生的人事物都放到思维模型里去验证跟分析,因为他们的认知边界远超常人;像作业员跟农村大妈他们理解的思维模型极少, 但并不妨碍他们求存所以如果我还是待在台湾乡下, 我是没法体会我自己身处的所知障跟思维模型盲区, 我必须接触到外部信息并交流(新的认知边界, 新的所知障, 新的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