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分析:七(下)期末试卷由教研室统一命题,注重基础,考查核心知识点,能力要求没有偏离,总体稳定,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复习分析:重视基础,后两周加强基础训练,尤其是解答题第17-21题这些计算、整式运算、解方程、因式分解、数据的统计与图标等内容,几乎每天都花时间独立做练习,并当场批改,中下同学正确率有提高,为整份试卷得理想成绩做了保障。对于核心能力题,也是有所选择,一课一题进行讲解,以讲透和学生掌握为目的,但由于复习时间有限,个别核心难题虽在平时有讲到,考试之前一两天没有强调,如填空题的第15、16题;还有就是考试前一两天不断强调,但学生理解掌握能力欠缺,考试时还是没能看出、做出,如解答题23题。另外,解答题24题,没有当做重点压轴题进行讲解训练,以为几何内容在期中考试时压轴题的重点,期末考试可能性不大,所以学生相对不熟悉,影响部分优秀生的分数。
成绩分析:108-120分11人,其中马若兮、毛珩睿120分,王梓119.5分,另有葛晅妤的116分也是可以。
这里马若兮、毛珩睿是班内的数学领军者,马若兮的稳定和严谨,毛珩睿的思维和天赋,都是出色的,有两个不足。一是带动其他同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氛围,还需要加强;二是自己在课堂上举手发言马若兮没有上学期这么积极了,而毛珩睿就基本没有。此外,两位同学若能加强文科成绩,则在年级中更有竞争力。
王梓的119.5分其实是双批中120分和119分的平均分,王梓平时学习数学认真,答题仔细,思维不如上面两位同学,考试时速度慢常来不及,这次估计前面基础题做得顺利,有时间思考综合压轴题,确实不错,同时王梓的文科比上面两位同学更好,所以总排名更高,但后续还是要多做难题,训练思维,提高解题速度。
葛晅妤的116分是状态回归之后的理想表现,在学期中段,葛晅妤存在比较明显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问题,看错、抄错等低级错误不断,明显不在状态,好在期末阶段回归之后,正常发挥。
在这个层次,应该有吴昊泽的名字,可惜他的数学只有110分,还是拉了后腿,男生中吴昊泽和王梓的综合实力最强,虽然数学不如毛珩睿冒尖,但文理科平衡不错,所以总分排名还是前几的,希望加强数学专项训练,提高思维含量,让自己的数学更扎实、过硬。
接下来是李诗涵的114,范华盛的113,方阳曦、林澍泽的112,沈臻磊的111。当分析到这组成绩之后,我还是有点感到意外,这里的李诗涵确实有这个实力,平时单元测试甚至更高,方阳曦原本是优秀学生,也应该可以得到这个分数,只是总归能力上或者方法上欠缺一点,还是不能再高,而林澍泽应该具有这个水平,只是平时没有发挥出来,或者说平时还不够努力,让自己保持这个水平,但范华盛就是不断进步之后的良好表现,说实话,让我欣喜,沈臻磊又是另一种欣喜,他在平时的进步不如范华盛明显,只是偶尔作业不错,但期末考试的这个分数表明,沈臻磊是可以期待的,希望范华盛和沈臻磊拥有信心,保持兴趣,继续努力。
说到意外,就要聊聊这一个区间应该出现的同学了,首先是胡雨歆,非常认真、努力的一个女生,平时答题很规范,书写工整,107.5,确实不够理想,115左右还差不多,问题就在于平时认真有余而思维活跃不足,太乖了,反思不利于学习数学;王玺淳更低,明显基础题错了很多,就不用去在乎压轴题了,邬子馨107,和胡雨歆同样的问题,也是同样的目标,董嘉镕诚104.5,这是一位顶级聪明的男生,和毛珩睿一起处在班级内顶级水平,但同时也是一位基本上不听课、不怎么认真做作业、不订正的三不同学,学习所花精力也就优秀同学的30%,如能达到70%,那么绝对班级前五,毛奕棋的108倒是基本过关,但是吴悠然的分数又让我怀疑是否和扫描有关,偏离太多,如果是真实成绩,那么说明考试时完全不在状态,最后就是陈俊儒,考试之后有一起复盘,发现还是对复习过的核心难题没有理解透,稍微变化就不知应对。
以上同学是班级内的中上优秀生,是跳一跳冲击锦溪书院甚至奉化中学的选手,但目前现状来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用功女孩存在数学薄弱的困惑,主要还是思维不活跃,上课不主动,这一类甚至也包括前面的李诗涵,方阳曦和葛晅妤,其实体现了本班缺少数学优秀生的特点,她们都不是,然后真正的数学优秀生马若兮和毛珩睿文科又不冒尖。第二类是较努力,但理解、接受不快,再次做题思维不活跃的,女生较多,也有男生;第三类就是还不够努力的董嘉同学。
接下来是周洛乐的104.5,俞沛霖103.5,陈周睿的103,卓洋的106,董书含,吴雨彤,江昕妍,王珞宁,徐笙瀚,俞逸扬,徐梓豪等的101左右。这些同学排名在班级属于中等,但数学上各有特色。
卓洋是小学数学毕业考试满分进初中的,不过初中阶段一直没有再次达到,而且学习用功程度也与前面优秀生有差距,这次的分数基本反映现在水平。周洛乐和徐梓豪是班级内上课举手最积极的两位同学,在作业和考试中,周洛乐更稳定,但徐梓豪数学视野很开阔,经常让我惊讶,居然知晓这么多,就是作业经常应付。陈周睿上课也不错,有时反应很快,但平时用功不够,不然会更好。徐笙瀚应该和林澍泽同一层次的,所以不够理想。俞沛霖学习主动,但注意力坚持时间不长,还是要沉下心,静下心。几个女生中,江昕妍平时不错,但平时太安静,缺少与老师的主动交流,这次不够理想,吴雨彤相比小学,退步明显,但学习较努力,董书含不够扎实,王珞宁平时有起伏,这次基本过关。
到此,我一直惦记一个学生,那就是毛若希,数学学习很主动,上课也会积极参与,平时成绩经常接近90分(100分制),这次102分虽有欠缺,但也不离谱,希望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学习劲头,争取进入优秀的行列。
而应该上100分却又没上的同学,主要还有王邢博,陈梓依,谢宜凌,吴岑灏等同学。这里陈梓依其实平时状态不错,初一进来开始进步较大,但估计有点疏忽了,王邢博学习不够踏实,而谢宜凌的学习则有点远离老师的视线,吴岑灏学习态度有问题,后阶段有上升迹象,但基础拉下太多,还是没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最后面还是可以分两个层次。次之的汪笑,闫亚辰84左右,其实不高,但吴青禾,王嘉晨的70几分还算基础得分可以,否则要不及格了,而范语晨,任雯萱就是不到及格,后面这些女生,数学确实有点压力,好像也在听,但却又没听进去。男生中范儒轩、王昊泽基本不听,但有84分左右,说明人还是聪明的,若能用心点,还可以更高,陈佳铭是努力不够,平时学习随便应付,所以也就这样,其实丁文杰倒还是在用心听的,也会接近及格,已经不错了。
最后几位同学就不做分析了。
纵观整个班级的数学,两位同学数学冒尖,马若兮,毛珩睿,但文科够突出,接下来有十来个女生,是用功女生,但数学有困惑,而男生则更少,除了吴昊泽,王梓之外,有竞争力的不多,董嘉聪明但不用功,陈俊儒用功,但还未突破数学瓶颈。中等以下同学用功的不多,更多的是下课后教室外奔跑的男生和听课基本没有反应的女生,所以尚需努力。
应对分析:
1、用功女生的学习困惑。这些女同学其实是比较用功的,并且平时单元测试也不错,能连续考出好几次高分,可是很脆弱,没有自信,禁不起紧张的考试的考验,遇到陌生的难题没有任何思路,实际上就是数学解题能力底下,怎么办?
首先要明白女同学为什么在平时会表现出比较好的原因。生理、心理的较早成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相对来说,男同学要滞后2年左右,所以女同学更认真、刻苦、上进,包括听课仔细,作业详细,还有补课积极,会忍受大量的枯燥乏味的重复练习。而初一阶段内容也简单,单元考试综合性不强,所以她们的成绩不差,再加上文科成绩的优势,总体成绩会不错。
可是当她们很认真听,很及时、完整地完成作业,很用心地参加辅导的时候,可能忽视了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训练。于是听课时满足于听懂过程或答案,而没有去思考这一步过程的理由,更没有去思考老师接着要讲下一步将是什么?上课基本不举手,不知道的内容不举手,没有把握不肯举手,那怕知道的也不肯举手,担心说错被别人笑话,丢脸,在乎太多,有点成熟的标志。作业时,想的比较多的是老师的例题的步骤,注意之处,而对老师在分析例题时的方法理解不够,许多难题不会独立去分析、思考,做不出了就是脑子一片空白,无从下手,那怕尝试也没有勇气和决心。
同时,不懂之处没有一定要弄懂的决心,不肯问老师,还是怕难为情。考试中没有足够的自信,稍微有些难度,就开始恐慌,而且还可能在乎成绩的好坏,不能集中注意力于题目中,当然由于缺乏平时的训练,确实也难以有解决难题的办法。
正视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先从以往几届寻找个案。
前几届(11)班有两个女生比较典型,吴同学和王同学,她们的数学起点并不高,到不是说她们不聪明,而是从小学来看更侧重于文科的优势,或者说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进了初中后,特别是初一阶段,看不出有数学上的优势,甚至担心,也有准备将来高中读文科的想法。吴同学是从初二开始不断地上进、持续的进步;王同学是每次单元测试很好,综合考试失常。到了初三,两人已经处于全校女同学中的前列,但还是不稳定,提前招生学校两次选拔考,第一次,两人数学都失常,没有进入前50名,第二次,王同学数学全校第一,90分中的89分,遥遥领先,一般同学只有60几分,冲进资格考名单,后考入奉化中学竞赛班,但是她妈妈还是担心她的数学的前途,有转到文科班的打算;吴同学第二次选拔考又失常,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后,放下包袱冲击中考,全市前十名进入奉化中学。
回想她们的初中学习过程,发现有几个共同之处。 一是听课的认真程度,两眼发光,到也不见得积极举手回答,女同学还是放不开,但是可以从她们的表情中看出常有会心一笑的感觉,听课对她们来说,有享受的问道;二是自觉独立做难题,数学要考好,归根结底还是要多做难题,不断地做,可以不多,但要坚持;三是弄透一个个问题,一下课就上来问老师,到后来数学都学通了;四是坚持记数学笔记,错题集、难题集、好题集。
并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做到她们的用心,也不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她们的成绩,但是可以启发自己,这样至少可是试试。
2、不断激励,人的积极性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被“激发”出来的。本班同学纪律不错,哪怕夜自修大家都能自觉学习,可见班主任老师下了很大功夫。但是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都在应付,学习兴趣、学习激情不够。表现在课堂中,就是被动听课,而不会主动举手回答,表现在下课之后,同学之间很少有一起讨论数学问题的,来问老师的同学也不多,总之,就是大家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不强,需要激发。
激发可以从两个角度着手。
首先是让学生享受数学解题成功的乐趣,老师要有学科情感,也要在数学课中表现出学科的魅力,而优秀同学的不断做题,其实动力来自于做出题目之后的喜悦感,于是拥有了解题的体验,是已经解出,或者虽千辛万苦但还不能做出,却已经被自己感动,是翻越了山峰之后的一种平坦,而不是见山峰险陡而放弃,想走平路却不能到达。
其次是分数的激励,想方设法在每一次单元测试中,把复习工作先做到家,让个别同学能考取理想的成绩,尤其是几何学习中,能做出就是不会丢分,一不小心可能就是满分,此时的自己是多么希望下一次还能继续,于是学习的劲头就鼓足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自然高涨,这个时候,老师只是要在旁边适时拱火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