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被榨干的感觉
这一周欠着三篇叙事故事了,感觉就要放弃不能再写了感觉。虽然写的东西从来没被选中过,但是我确实是在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只不过,我的故事每天好像都在延续,没有结果。
每天早上6点50出家门,晚上有晚自习的时候8点以后回家,没晚自习的时候看着学生上课了再走,到家一般6点半。其实比起高中的老师已经幸福多了。他们偶尔早上6点以后上班感觉路上很拥挤,儿子的班主任说:没有6点以后上过班的人,不知道6点以后的路是这样的拥挤,没有晚上早下班的人不知道6点堵车那么厉害。他们上下班的时候都是公路上人烟稀少,不存在堵车问题的。
忘了初中时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上晚自习的。记得97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早自习晚自习,早上单位提供火烧,周末有加班费,一节课3元钱,那时候一个月下来加班费是个不小的收入。后来就因为素质教育,开始一周5天班,不再上晚自习,孩子们也很少有上辅导班的,或许我的第一个12年是在农村上的班吧,那时的孩子们真的是属于自然发展,没有择校这一说,所以即便在农村,学习好的孩子也很多,那是个郊区。后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一些公办学校慢慢走下坡路,学生越来越少,民办学校兴起,一些条件好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了民办学校,感觉公办学校的孩子学习质量越来越差。
再后来,在农村当了12年教师后,第一次区管校聘,正赶上儿子上一年级,我就报名进了现在的学校,面试问答,那时候我刚35岁,看了一篇文章启发了我,说是人最有价值的年龄最适合跳槽的年龄是工作七八年到十五年,这个时候工作有经验了,精力也可以,适合跳槽,于是我就跳到了城里的当时是最好的公办学校。转眼又一个12年过去,我的感触是,城里的孩子总体来说家庭教育好一些,家长上心更重视教育,但是教学一点也不轻松,事情也很多,总之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里,老师的压力一点也没减少。工作环境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学生和家长的整体水平。农村的孩子大部分家长不大管,指着老师在学校里管。很少有家长去学校找老师交流,他们疲于奔命的劳作,为家庭奔波忙碌,作息时间不固定。而城里的孩子相对条件好些,学不好的家长找人辅导。也有些学习很差的,从小缺乏父母的管教,但是相对来说少些。
这两天在看王维申写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感觉看着比看手机舒服多了。我想等我看完这本书,我的写作水平应该会提高一些。平时还是看书少了。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