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名言和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
一.全面和谐的教育理论及其实际施教模式
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这两者关系,使之处于互相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获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实自己是“大写的人”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的理论之中。他所谓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示和发挥。
再次,苏霍姆林斯基用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说丰富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谓的“相互渗透”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彼此促进。例如,在德育中有智育,在智育中有德育,在劳动教育中有德、智、体、美、劳各育。
二.“公民教育”的理论及其实现遗产
1.关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反对教条的灌输“共产主义”的空洞口号和词句主张,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层次和心理差别,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包括口头语言,文字暗示(如童话,寓言等)实际活动,劳动锻炼,参观访问,跟踪寻找革命史迹等形式,力求震撼学生的心灵,升华共产主义意识,取得实际成效。
(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2.关于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让学生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的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在宅旁园地栽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由此,扩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弟献爱心。在扩而广之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付出辛劳,作出贡献,如栽种花草树木,打扫庭院,美化周围环境。在此基础上继续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尤其是为孤寡老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为素不相识的路遇同胞,献出爱心,做出善举。从热爱父母亲人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引导学生达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这一最高尚目标。
3.关于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不劳动者不得食”。如果儿童懂得为别人的幸福和快乐而付出劳动,并为此而流了汗,手上磨出了老茧,那么他的心地就会变得善良,敏锐分手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热情的心去接人待物,经历过劳动的孩子比起没有劳动过的孩子,在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学生如果不能亲身体会到,依靠自己的亲属劳动,为自己提供吃穿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品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现在开始提倡劳动教育的原因吧。70后80后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不好,每个人都必须参加家庭劳动。00后的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孩子不在参与家庭劳动。连最基本的扫地刷碗都不干,更别说动手能力的培养了。所以,他们根本也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也感受不到通过自己双手创造劳动成果带来的快乐)
4.关于社会公德教育
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人对人的责任来培养儿童的高尚功德最多,只是培养出唱高调的伪君子。教育者要善于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教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察他人痛苦与忧愁,并由衷地给人以帮助。
5.关于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是由在需要,兴趣,智力,思想,道德,社交,创作力,审美观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民所组成的精神上的统一体。
教育者的责任是帮助每个人找到与自己的能力相宜的事情,使他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既是因材施教的要领,也是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统一的要领。
6.关于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智力素质,才能适应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的“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在内涵上,它既包括公民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也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在特点上,它既继承了传统教育学的某些经典原理,又吸收了民间教育学的不少精华成分,更独创了大量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特征的新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