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分析驳论的论证结构。
2、辨析“人”的含义,揭穿“以偏概全”的谬论本质。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揭穿敌论的反动本质。
教学难点:辨析“人”的含义,揭穿“以偏概全”的谬论本质。
教学过程:
导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片段)“九一八”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本文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
树好“靶”(摆出敌论——有的放矢)
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敌论的论点和论据。
明确:1.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a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b不久,只希望“国联”
c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思考:表面看,似乎合乎逻辑,但仔细想想,这里的“人”是有着不同含义的。到底是什么人失掉了自信力?一部分还是全体?“人”分哪几种?
认清“人”(揭穿真相——以偏概全)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所有的“人”,想一想“人”的含义,并在文中作出批注。
提问:明明是一小部分人,却强加给全体中国人,那么,这是什么逻辑?
明确:敌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驳“小”人(揭露本质——直接批驳)
作者是如何揭穿敌论的反动本质?如何直接批驳?
学生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填空:作者指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失掉的是----------,现在发展着-----------。
立“大”人(正面立论——间接批驳)
学生朗读课文第6--8自然段,思考:作者正面立论的观点及论据是什么?作用呢?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大写的“人”。
作用:正面立论,间接批驳。
得结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如何来看自信力的有无?文章的结尾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学生回答,明确: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