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为政篇》的第二十三章——
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性格特质:子张是孔子一个很精彩的弟子,小孔子四十八岁,复姓颛[zhuān]孙,名师,字子张。为人勇武,性格张扬,脑筋很快,嘴巴很利。孔子曾告诫他“师也过”,“过犹不及”。也正是由于子张这样的性格,他也敢于提问。
背景:前面十七章子张就向孔子请教一般弟子不太敢问的问题:如何做官得俸禄? 本章子张再次向老师请教问题。这个问题很大,“十世可知也?”,问题还是很特别,“老师您这么厉害,十世以后的事情可以预知吗?”
朱熹《论语集注》里说: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这里十世的“世”是指朝代,凡朝代更替叫做一世。子张问老师:周朝以后,十个朝代的事情可以预知吗?学生敢问,老师也敢答:“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不要说是十个朝代了,即使上百个朝代,也是可以预知的!
为什么“虽百世可知”呢?孔子接着从眼前文献可查的夏、商、周三代之间因循、损益关系做了论证。殷代延续的是夏代的礼制,所损减的和增益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延续的是殷代的礼制,所损减的和增益的也是可以知道的。由此推断,周朝以后相继承的朝代,即便是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详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这里的“因”,是依循、不变的意思。 “损”是损减,“益”是增益,损益意味着增减、改变。那么本章的重点来了,朝代更替之间,依循不变的是什么呢?损益增减的又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讲:“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
礼包含了两方面,礼之本和礼之用。《朱熹集注》里讲:“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朱子给我们指出,纲常伦理,是礼之根本,根本是万世都是不可改易的。因时、因地而制宜的是典章制度,是可以随机变通的。
礼的根本是什么?讲具体点就是五伦十义。所谓五伦,就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个关系的本质不能变易。夏商周的时期人有这五种关系,现在的人也有这五种关系。人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所以有父子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你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工作,自然就有君臣的关系。也必定有兄弟,有夫妇,有朋友。五伦不能变易,那十义也不能变易。十义就是在这五伦关系中,我们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譬如说父子,要父慈子孝,慈和孝就是义务,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些都不能变更的。所以礼的根本是超越时空,只要有人的地方,礼的根本必须要有,就不能变,否则就天下大乱。
礼是天地之序,其核心内涵就是仁德,是“克己复礼”,这是圣人发现社会和谐的规律,不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就好像日、月、星辰,它们的运行自有轨道,它是随顺于自然的和谐之道。
天地之序不能乱,这就是礼的根本。遵礼而行,社会自然能够和谐。而典章制度的设立,则是为了推动仁德的落实,但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这就有必要适应实际情况,对于典章制度作相应的调整。利于落实仁德的,就增益之,不利的,就损减之。所以,因循守旧,从来都不是儒家所推崇的思想。真正的儒家思想应该是积极的,与时俱进的。但是儒家同时也认为对于典章制度的修改,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修改的。
《中庸》里讲:“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就是说,只有同时具备了德行和地位的天子才有资格议礼、制度、考文,甚至创作音乐。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儒家对于典章制度的损益,又有着庄严神圣的一面。对于典章制度的损益,既不固执地因循守旧,又不肆意地任意妄改,这也是儒家中庸精神的体现。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立法和制度虽然大多也有严格的程序和准则,顺应情势变化做各种增减、损益,但最最根本的“因循不变”的内涵,就难见踪影了。因为根本没有把握住,再多的典章制度也都是为了实现一己私利,所以典章制度越来越纷繁,世界却越来越纷乱。幸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没有断,而且我们正走在复兴中华文化的路上。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问题:
1.孔子如何证成“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接着从眼前文献可查的夏、商、周三代之间因循、损益关系做了论证。殷代延续的是夏代的礼制,所损减的和增益的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延续的是殷代的礼制,所损减的和增益的也是可以知道的。由此推断,周朝以后相继承的朝代,即便是百世,也是可以知道的。
2.因循不变的是什么?损益增减的又是什么?
蕅益大师讲:“礼之纲要,决定不可损益;所损益者,因时制宜,随机设教之事耳。”
纲常伦理,是礼之根本,根本是万世都是不可改易的。因时、因地而制宜的是典章制度,是可以随机变通的。
礼是天地之序,其核心内涵就是仁德,是“克己复礼”,这是圣人发现社会和谐的规律,不是人为刻意制造出来的,就好像日、月、星辰,它们的运行自有轨道,它是随顺于自然的和谐之道。天地之序不能乱,这就是礼的根本。遵礼而行,社会自然能够和谐。而典章制度的设立,则是为了推动仁德的落实,但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特点,这就有必要适应实际情况,对于典章制度作相应的调整。利于落实仁德的,就增益之,不利的,就损减之。所以,因循守旧,从来都不是儒家所推崇的思想。真正的儒家思想应该是积极的,与时俱进的。但是儒家同时也认为对于典章制度的修改,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修改的。
3.礼的根本是什么?
礼的根本讲具体点就是五伦十义。
所谓五伦,就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个关系的本质不能变易。夏商周的时期人有这五种关系,现在的人也有这五种关系。人一生出来一定有父母,所以有父子关系。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你在一个企业、一个单位工作,自然就有君臣的关系。也必定有兄弟,有夫妇,有朋友。五伦不能变易,那十义也不能变易。
十义就是在这五伦关系中,我们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譬如说父子,要父慈子孝,慈和孝就是义务,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些都不能变更的。所以礼的根本是超越时空,只要有人的地方,礼的根本必须要有,就不能变,否则就天下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