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慢生活

去年读《小强升职记》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高效率,慢生活。

冥冥之中觉得这句话很有力量,它超越了我当时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带来的一些指引和启示,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与生活状态。此文就来探讨一下“高效率,慢生活”的意义,以及如何从“认知”到“行动”,从“知道”到“做到”。

一、认知

1、“高效率,慢生活”有意义吗?

“高效率,慢生活”大致的意思是:上班时高效把工作完成,下班之后可以慢慢享受生活。

其中的意义不言自明。上班时把工作完成,不把任务带回家,说明工作安排得当,工作效率极高,在高效的工作环境当中,能够把注意力指向性地集中在工作上,这种全情投入的感觉,也是比较好的。下班之后可以慢慢的放松身心,放空自己,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无疑,在工作时间把工作高效完成,在休息时间可以彻底放松,这不管是对于工作的功能价值,还是对于生活的情绪价值,都将其效用发挥到了极致。

2、“高效率,慢生活”能做到吗?

我们认可工作时高效率,生活时慢生活,却也忍不住问自己:这真的能做到吗?

其实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不能做到呢?细想之下就会发现,在通往“高效率,慢生活”的道路上,往往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加班。

如果一个人总是加班,我们可以说他很努力,很认真,很负责,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反思,是不是个人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团队组织能力不够?安排规划不得当?才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返工、不必要的加班、不必要的人力浪费和精力损耗。这种低效的加班,本质上对组织和个人的效益并没有增加,却让团队和个人为此付出了更多的成本。

当然,对于那些在休息时能够随时切换进入工作状态、对加班不埋怨不抱怨的人,我打心底里敬佩。

只不过,大多数人从舒适的放松状态切换到紧张的工作状态还是有难度的,而这种切换往往会带来不适、不悦、不痛快,中途还会有些情绪损耗。从本质上讲,不管是个人效益还是团队效益上,如果能在工作时间将效率提高到最大化,对人的精力和时间成本都是一种节省。

二、行动

1、“高效率,慢生活”如何做到?

个人层面: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培养迅速判断局势、快速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棱两可的情境变得清晰、稳定、有条理,让自己保持高度专注。

组织层面:提前安排规划,做好明确分工。让每个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人人有事可做,并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时间损耗和精力浪费。在整个过程中及时纠偏、及时复盘、及时反馈。不要想到一事做一事,导致员工空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忙的时候又会异常忙碌。

2、“高效率,慢生活”,过程遇到挫折怎么办?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进步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更多的是往返曲折,螺旋上升。

所以,哪怕我们在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组织在尽可能的规划安排和明确分工,但总有一些意外不期而遇,闯进我们的生活来。而对于这些我们没法掌控的事情,真的遇到时坦然接受就好了。所以,尽管我推崇“高效率,慢生活”,但是如果真的遇到一些加班,那也并非全然不可接受。

只是有了这样的加班之后,要去反思:哪一些可以再改进和优化,把提前问题规避。让个人和组织的效益更高,体验感更好。

三、总结

高效率,慢生活。

有意义,能做到。

个人层面: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能力。

组织层面:提前安排规划,做好明确分工。

持续做,螺旋上升,不断改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