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演讲应该一波三折,如同生命线一样鲜活,有力,感人至深。
演讲中如果没有变化,波澜不惊,就如同一条静止的生命线,活力尽失。
从呈现的维度,关键的折点有三个:声音、肢体和情绪。
声音波:先声夺人
“折点”的产生关键在于高位到低位的落差。比如声音的大小变化是语言在呈现维度最明显的变化。所谓的先声夺人就是这个道理。声音大小变化的“好闺蜜”往往是语速快慢变化。当一篇演讲中,声音大小变化和快慢变化同时出现时,往往能给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当然,语调的变化也可以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演讲中,模仿男女生不同的语调,演讲的整体呈现也变得更加丰富,演讲中的人物角色也会更饱满一些。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短短几语,便将声音变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声音变化的美感在歌曲演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开头低吟浅唱,副歌辗转蜿蜒,主歌高昂盛开,整体感动其中,令人回想连篇。大道同归,无论是演讲还是演唱,最出彩的技巧呈现往往在于声音的变化,起点到落点的差越大,变化的效果就越好。不过,中间最难做到的是将不同类别声音变化统一在一场呈现中。这需要表达者对声音大小、快慢、语调等变化有比较深的理解,才能结合到自己的演讲内容,有机统一在一起,否则技巧感会很重。
肢体波:配事合人
肢体语言应是演讲时的自然流露。我一向不建议在演讲中刻意凸显肢体语言,更不建议太“出框”的肢体呈现。一个好的肢体语言关键在于配合演讲故事发展和声音变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肢体变化。高兴时就该眉开眼笑,奋进时就该振臂直呼,沮丧时就应垂头丧气,自信时就该手掌大幅开合,拥抱世界等,这一切求的应该是一个“真”字,即在真实情感变化下的真实肢体变化。中庸之道,在于度的把握。肢体语言如果过于夸张,往往会“喧宾夺主”,掩盖自己演讲内容和其他演讲亮点,就会过犹不及了。当然,每个人对演讲内容对应的肢体语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配合故事讲解,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呈现应有的情绪变化就好,也就是“配事合人”。
情绪波:共鸣感人
演讲中的情绪是基于内容为底子,以演讲变化波动为脉络,与多种呈现方式共同作用的效果。内容的底子往往始于自己,富于转折,忠于洞见。始于自己是指演讲要从自我出发讲故事,尤其是要讲自己的故事。自己往往是故事的主人公或参与者,讲起来才会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更感人的呈现,才能更容易引起现场听众的共鸣。不过共鸣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想建立共鸣就一定要研究这场演讲的听众,听众的年龄、职业、喜好、过往等,这些是故事内容有共识的基础。只有演讲内容与听众有了共识,才能产生共鸣。故事情节要转折,没有人喜欢听一个生下来就很幸福的白雪公主的故事。好的故事在于转折,在于故事发展中的意想不到。转折点越多的故事越适合作为演讲的素材,比如演讲主题《我人生的三起三落》,单听名字就能吸引到听众。如果把演讲内容比作“血肉”,那演讲中的灵魂一定是洞见。洞见是指演讲中体现的,演讲者独特视角下的核心观点。它可以是演讲中不断出现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洞见往往是基于自身经历,提炼升华得到的。比如通过自己人生“三起三落”的经历,悟出一句话:“那些打不倒我们的,终有一天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句话就可以作为演讲的洞见。
最后想说的话
演讲生命线是一个演讲工具。工具的使用都是陌生到熟悉,熟悉到渐入佳境的过程,但其实最好的状态是忘了这个工具。有人可能会说,你梳理了一堆演讲工具,却又让忘了手中的工具,这是什么道理,那还学工具干嘛,浪费时间和精力吗?
我想说一把锋利的菜刀和一把生锈的菜刀切菜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过,当你划船到达了彼岸,为何不能放下手中的船楫?那没有船行不行?没有船你就到达不了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