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年(1543年),大儒湛若水筑设四贤祠于广东罗浮山天华书院内,祭祀周敦颐、李延平、罗钦顺、陈白沙四位先贤。据记载,湛若水曾多次带领学生、族孙祭拜,并留下祭文。
周、李、罗、陈四位大儒学术上各立宗旨,不过都同属于儒学,湛若水认为“心通天地,道贯古今”,大儒们的学说“殊途而一致。”(《谒奠天华精舍四贤祠文》)又说:“大道支离,源远益分,四贤一道,共复浑沦。一者无欲,未发求中,澄心体认,自然混融。”(《谒奠罗浮四贤祠文》)
四贤祠的设立,反映了湛若水在学术上求同存异的胸襟。
注:1.湛若水在罗浮山有朱明、青霞、天华三间书院;2.四贤祠原址现建有黄龙古观。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祖籍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他提出的“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所谓“孔颜乐处”是指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后,超越了外在的物质、利害而达到的内在的幸福和愉悦。其中的“乐”不是说刻意追求的快乐,而是达到一种精神境界后自然而有的愉悦。
除了“寻孔颜乐处”,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通书》影响深远,对儒学承前启后,还做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合称)的老师,因而被尊为理学的始祖。
李延平
李延平(1093一1163),名侗,字愿中,福建省南剑州剑浦县崇仁里樟林乡(现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村)人,学者称延平先生。在“理与心一”的观点下,李侗的学说以“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为宗,认为人有疑惑,就要通过静坐去思考,从而激发天生的灵性解决疑惑。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经师从李延平,深受影响。
罗钦顺
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汉族,泰和县上模乡上模村人。他是明代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曾与心学派代表湛若水和王阳明有多番讨论,《明史》记载,在明代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的时期,独守程朱不变的人,只有罗钦顺和吕柟两人。
湛若水出仕前曾在南京国子监学习,当时罗钦顺在讲课,所以虽然罗钦顺只比湛若水年长一岁,不过湛若水后来给罗钦顺的信中常以“门生”自称。
学术上,罗钦顺反对把理、气看做是两种事物,他认为理不是一物、不是一个实体,而认为“理只是气之理”,即认为理只是气的属性。他认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穷理是穷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穷心中之理,内外合一才是完整的格物。罗钦顺认为王守仁是希望纠正追逐外物而遗内的问题,但实际上是纠枉过正,变成局限于内而遗留外,又指出把格物解释为正念头就会与诚意、正心等条目重复,这和湛若水的看法一致。
陈白沙
陈白沙(1428—1500),名献章,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人。因曾在白沙村居住,学者称白沙先生。明代理学经过陈白沙而转入心学。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指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
陈白沙的心学以“主静”为宗旨,让人“静中养出端倪”。所谓“端倪”,既是一种神秘的体现,也是“善端”。对来求学的人,陈白沙都教他们静坐。他没有专门的著述去讲自己的宏论,不过,陈白沙的思想表达于其大量的诗作中。他以道为诗,以诗为教,是名副其实的诗人哲学家。湛若水后来把老师的诗整理、结集成书,并作《白沙子古诗教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