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武穆《小重山》,敬重将军,不敢乱改。
秋夜凉如水,冷月洒银辉,草丛中,寒蛩声起,在岳飞听来,却孤寂悲凉,炫断有谁听。寒蛩就是蟋蟀,俗名蛐蛐。蛐蛐儿很常见,不管是家中,还是野外,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到处能听到它的叫声,见到它的身影。蛐蛐一般个头不大,比花生米还小,多黑褐色,后腿粗壮,有长触须,两个大牙,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前翅举起,左右摩擦,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每年8月开始鸣叫,10月下旬钻入地下,停止鸣叫。
斗蛐蛐是一项古老的运动,过去,北京的达官显贵,八旗子弟都有好这个的,蛐蛐儿笼,罐子,甚至蛐蛐儿本身,都有讲究,有的价值不菲。山东宁津的蟋蟀英勇善战,曾被列为贡品。斗蛐蛐分胜负,甚至赌家产的都有。山东老乡蒲松龄在淄博柳泉卖茶写书,也许是受了宁津蛐蛐启发,在《聊斋志异》中写出一篇《促织》,讲的是斗蟋蟀引发的悲喜剧。
历史上,也确有南宋宰相贾似道因玩虫而误国的记载,把半壁河山断送给元军。这个斗鸡走马、饮酒宿娼,还常与群妾伏地斗蟋蟀的“权臣”,把玩乐做到极致,写了一部《促织经》传世。
秋夜的草丛中,还会有另一种鸣虫——螽斯,也是靠翅膀磨擦发声。螽斯俗名纺织娘、蝈蝈,是昆虫“音乐家”。其鸣声高低婉转,比蛐蛐儿要好听的多。
蝈蝈一般头小肚子大,多数为绿色,在复眼内侧有细长的丝状触角,上颚两个大牙特别发达,粗壮坚硬,内缘常呈锯齿状。别看外形柔软,他可是吃肉的,也非常凶猛,甚至同类相残。
北京普通百姓爱养蝈蝈。冬日,怀中揣个蝈蝈笼子,喝着茶水,听着它振翅鸣叫,那叫雅趣。乘车时,有些出租车司机也会随身携带蝈蝈笼,甚至放在胸口捂着。你要是赞美两句这叫声好听,他能滔滔不绝给你讲半天养“虫儿”的技巧。
曾经拍过一张黄花上的蝈蝈,找了好久才找到,传完才发现更新已经晚了,过了零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