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源的选拔上看,由于超级中学的出现,各省的生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垄断,比如我所在的福建省,全省前500名基本被福州、厦门、泉州等各大高中垄断。在这些高中,只要循规蹈矩地遵从老师的安排,基本上就可以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大环境鼓励他们放弃自己的想法。以及促使他们形成了比较温顺的性格。
循规蹈矩: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还是高考。他们只要遵从前人走过的路,一步一步踏实走就可以了。这也促使了他们形成一种性格特点:循规蹈矩,羊群心理,风险偏好低。如果一件事情大家都做了,那么他们不会提出异议。
服从性高:服从性高体现在,认为只要自己表现的足够好,只要自己足够听话,就可以得到其他人(或者上级)的认可。但是现实世界不是这样的,对同级,你的能力要比他们强很多,才能服众;对上级,你的能力要满足他的需要,要让人觉得你对他有价值,这才是关键。
精致利己:不绝对的利己主义者,大部分时间利己,但是人都是这样的嘛,谁又不是呢?这提示我要懂得人心,懂得利用人心,就是要从他们受益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样的行为?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风险偏好是什么?他们的核心需求是什么?被尊重,或者收益?
自尊心强:为了避免打击到自己脆弱的自尊心,他们会先说自己不行,这样就算没做好,自己也避免了被嘲讽。但是没必要怕,自己内心足够强大,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就知道自己可能会面对什么样的挑战。
首先,从群体容纳的角度看,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在豺狼猛兽遍布、危机四伏的远古的年代,只有获得群体的接纳,才能提高生存的几率。因此,融入群体可以说是集体无意识层面中的一种生存本能。而群体中的成员会更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个体,对于偏离群体的个体会表现出厌恶、拒绝,甚至予以制裁。尤其是当群体状态不稳定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个体。比如哥白尼因为提出日心说而遭到制裁,从现实层面看是动摇了当权者的利益,但从心理层面上则印证了“异类”更容易遭受排挤。因此,当学霸的成绩比他人优异,在群体中异常耀眼时,学霸就存在被群体判别为“异类”的风险,来自群体的无形压力将迫使学霸尽可能地让其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地“突出”。
其次,从个体的需求角度而言,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有归属感的需要。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会更倾向与感觉上和自己是“同类”的人做朋友。当过度表现自己的优势,且这种优势远高于平均水平时,就容易遭到排挤。比起“故意装弱”这种解释,学霸弱化自己的优势,更可能是为了保持和同伴的一致性,同时对同伴共情,毕竟,吹捧自己可能会让对方更为难受。而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维系同伴的情谊。
再者,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文化中强调“谦虚”的品质,也即不夸耀自己的成就。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我们,会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习得这种品质,并下意识应用到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同时传递给我们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