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枫叶丰泽
【编辑荐语】:这是一篇简单、平和、自然、清新得令人不自觉地沉入其中的小文。作者用朴实无华,却饱含真情的语言,记述了自己在学生时代对于流行乐的喜爱、热衷与沉迷。多年后,在比自己更加年轻的人们那里,依然可以听到自己当年喜爱的那些歌手的那些歌,这不能不令人感叹:好的音乐,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它会陪伴我们走过春夏秋冬,领略人间真情。枫叶丰泽分享并推荐好文。
家里书柜的抽屉里,放着两个鞋盒,里面收藏着不少磁带,还有一个随身听。随身听已经坏了,磁带当然也不能听了。放进去得有二十来年,中间搬过几次家,想过扔掉,又觉得可惜。
那可是周杰伦、五月天、陈奕迅、陶喆、林志炫、孙燕姿……怎么能随随便便就丢掉呢!那时的周杰伦脸还没那么圆,陈奕迅的头发还多,我也是瘦瘦的。
我买磁带的历史要从初中时算起。那时住校有点生活费,再加上老姐上班了,偶尔也会大发慈悲赏我一点,多少能攒下一点小钱进行“娱乐消费” ,新华书店的正版只能看看的。一个月的零花钱都买不了两盒,像我这等消费水平只能去古玩市场那边淘。
十元钱三盒,地上摊着上百盒磁带,歌都是新的,就是封面的造型,歌手本人都没见过。同时应客户需求,还会用中港台拼盘的磁带。什么世纪经典、华语精选、流行速递之类磁带,琳琅满目。音质当然无从谈起,也就听个响,我随身听都还没有,就不去强求什么“自行车”了。
读书都没那么认真,为学一首新歌,可以坐在家里的那台老式双卡,坐上几个小时。不断的快进、快退,磁带都卷进去还不能罢休。
要是粤语歌,时间就要花得更久。在歌词下面注上相近发音,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抠着学。前几年去过一趟广东,明明是初来乍到,却一点都不觉得陌生,街头对话能听懂70%,大半都是那时学来的。
听歌的途径无非是这么几个,电台里的点歌节目、音乐排行榜、电视台的18点30的娱乐报道。一首歌火不火,到大街转一转就知道了。不管服装店、餐饮店、音像店还是别的什么店都是单曲循环一整天。
上街走几步就学会一首新歌,而且还有“洗脑”的作用,“心太软”出来的时候,我极不喜欢,但是架不住走到哪里都在放呀!有一天走在路口,无意识地就跟着音乐唱了出来。
听得最多的还是港台歌星,内地歌星走着“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路线。从包装、外形到歌曲的种类,都没有办法跟港台相比较。
已经有同学揣着随身听走在学校里了,还是索尼的。那时有个说法随身听低档买爱华、中档买松下、高档买索尼,别说是爱华,我那么一点点钱连国产的雷登都买不起。
只能在娱乐画报、读者的插页广告中,看看那些随身听图文介绍:重低音、液晶显示、线控、自动翻面……我呑咽着口水,过过干瘾也好。
等到我入手了一个随身听,开始买正版磁带时,CD出来了。听说音质更加出色,当然价钱也更高。中间还出过短命的MD,再后来MP3出来了,歌手出的专辑再没有磁带版了。
现在听歌越来越方便,选择多了,反而失去了选择。我很久没有学首新歌了,音乐APP里倒是收藏了许多,只是很少播放。哼唱最多的还是那些老歌。
有时也会想知道,年轻人在听什么歌,好几次搭过97后的车,发觉播放的音乐,还是beyond的、张学友和伍佰的歌。看来是音乐不老,爱听歌的人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