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策: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雎入秦,见到秦昭王,对任何人都是一件大事。无论是对秦国还是对天下其他战国而言,当然也包括他自己。在秦国发展史上,其重要程度仅次于秦孝公见卫鞅。
范雎帮秦昭王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外戚主政,王权滑坡。第二是把“远交近攻,蚕食天下”的主张上升并确立为国家长远战略。这是秦国对内对外的两个大问题,但是在此之前,两人相见还颇费了一番周折。
秦王不是想见就能见的。一个外国来的无名小卒,虽然有人推荐,也不入昭王的眼。加上国与国之间,间谍和刺杀的活动十分频繁,战国时期尤其如此,动不动就出现惊动天下的刺客。范雎虽然有王稽帮忙说项,可王稽也不过是个地位不高的外交官,能帮忙的地方实在有限。当年卫鞅入秦,得到景监很大的帮助,也没达到景监说一声,孝公就任用卫鞅的程度。卫鞅之所以能被秦孝公重用,主要还是卫鞅有真才实学。现如今,范雎要想不在秦国被埋没,也要拿出真才实学来才行。但是得见了昭王面再说。
因为他要帮昭王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有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所谓“疏不间亲”,历来外戚之所以能干政,无非是因为他们是君主的亲戚,不是母族的,就是妻族的。宣太后是昭王的亲生母亲,穰侯是昭王的亲娘舅。换句话说,范雎要做的是离间昭王的家庭亲子关系,即使放到寻常百姓家,这也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何况还参杂进了国家政治权力。劝寻常人小心亲属,最多被人嫌弃和疏远。可是在政治权力场中,范雎说不好就会被秦昭王杀了。何况此时秦国的大权在宣太后和穰侯手上,纵然秦昭王能说通,消息万一走漏,宣太后和穰侯要杀范雎比捏死一只蚂蚁还简单,甚至会危及昭王,到时就算昭王想救他,恐怕也自身难保。为了权力,骨肉相残也并不奇怪。
所以范雎给昭王的书信中写道:“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重要的事情,我不敢诉诸于文字。浅显的事情,又不足以引起您的重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句话也是整篇书信中的关键句,其意就是在暗示秦王,我要和你说的是至关重要,又不能让别人知道的问题。
“疏间亲”很凶险,那献“远交近攻”之策总不至于要命吧?非也。当年孙膑被挖去膝盖,险些死于魏国狱牢,不是孙膑犯了事。斯人无罪,怀璧其罪。穰侯如庞涓,所幸的是范雎不是孙膑。
王稽带范雎入秦的路上曾经遇到过穰侯,范雎险些成了孙膑第二。范雎说,我听闻穰侯在秦国专权,厌恶外国士子入秦,于是躲在车里。穰侯到了跟前,对王稽慰劳了几句然后说,你没有带外国士子一起来吧?这种人没有一点用,只会祸乱别人的国家罢了。王稽说不敢。穰侯走后,范雎说,穰侯聪明,但反应不快,刚刚他已经疑心车里有人,但是忘了搜查,过一会一定会再来。范雎脱离队伍先走一步,走了十几里,穰侯果然派人回来搜查马车,见到没有外国来的可疑人员才走。范雎这才能和王稽一起进入咸阳。
传闻属实,穰侯专权霸横,禁止外国士子入秦。这些迹象表明,穰侯明白,能撼动自己在秦国专权地位的人不会在秦国内部出现,只能是外国来的能人智士。他对这样的人颇为忌惮,即使是偶遇一个刚回来的使者(王稽)也要仔细搜查一遍他的随行人员中,有没有外国人。这样一个仔细小心,专权霸横又排斥贤良的人,如果早早得知,有一个叫范雎的无名小卒才能足以盖过自己,那范雎势必在秦国活不长久。何况远交近攻会伤害穰侯的实际利益。他的封地远离秦国本土,是靠“远攻近交”得来的。“远交近攻”的提出,等于指责他的政治不正确。
范雎身负血海深仇,入秦不仅为了理想抱负,也是为了报复。他的仇人魏齐是魏国的丞相,自己人微言轻,要想报仇就必须取得更高的权势。但是面对此时秦国复杂的政治形势,他必须小心,非常非常小心。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活着,才能报仇。
原文
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其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耶?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良医知病人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使人持车召之。